雖然第十六屆北京國際音樂節已經閉幕,但樂迷張先生還一直沉浸在閉幕歌劇《帕西法爾》上。“這是音樂節首次和歐洲頂尖藝術機構聯合制作的歌劇,欣賞到如此國際一流水平的演出,門票只花了180元,真是不枉此行。”特地從廣州趕來北京觀看演出的張先生如是說。
今年的北京國際音樂節仍在堅持多年來一直秉承的低票價政策。整個音樂節期間,從與世界著名音樂節聯手打造的瓦格納歌劇《帕西法爾》的中國首演,到由意大利歌唱家帶來原汁原味的“威爾第迷你音樂周”,再到英國倫敦之聲合唱團的布里頓《戰爭安魂曲》和歌劇《彼德·格賴姆斯》,名家、名團、名作薈萃,可所有票價都只有80元至180元。難怪有業內人士說:“音樂節奉獻著最昂貴的節目,卻賣著最親民化的門票。”
如何普及高雅藝術?如何培養健康的演出市場?一直是近年來熱門的話題。但高票價卻如一道門檻阻礙著更多的觀眾走進劇院。近年來,北京國際音樂節、國家大劇院等都在致力推行低票價,健全演出市場。
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總監余隆介紹,今年的北京國際音樂節除了推出威爾第、瓦格納等音樂大師作品外,還將中國作曲家周龍的作品《九歌》推上舞臺。余隆說,音樂節致力于讓中國音樂作品走出去、堅持音樂節的特色和品位的同時,在票價上也與國際接軌,推出相對低廉的票價。“這并不是一時興起,而是按照票價占收入比例而制定的。”
推行低票價策略并不難,難的是如何保證低票價常態化。據了解,從2009年起,北京國際音樂節就在不影響演出質量的情況下,推出 “最低50最高180”的低票價政策,這不僅降低了古典音樂演出的票價門檻,也拉近了高雅音樂和大眾的距離。如今,每年10月舉辦的北京國際音樂節已經成為樂迷的一個節日。北京國際音樂節依靠多年探索,還創立了一系列公益品牌,大師講座、學生專場、高雅音樂進校園等,讓普通觀眾貼近了歌劇、走近了交響樂。
“北京國際音樂節一直得到政府的資助,所以,理應讓演出惠及更多的觀眾,這是音樂節的辦節理念。但在一些地方,盡管政府資助并不少,但票價依然較高,在政府支持的藝術節上賣高價票,這是不應該的。”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居其宏這樣認為。
據北京國際音樂節有關負責人介紹,國內外知名樂團和藝術家參加的國際音樂節,投入比較大,如果堅持低票價,就必須擁有一套成熟、穩定的經營方式,還必須得到政府和企業長期且穩定的資金支持,否則就可能難以為繼。但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基金會秘書長馬婕也坦言,依靠政府資金和贊助,音樂節能夠勉強維持收支平衡,但辦得十分辛苦。在北京國際音樂節的多次討論會上,專家始終在呼吁,“在非商業性演出上,特別是高雅藝術的普及演出中,政府和社會應該投入更多的支持。”
低票價要成為一種常態,還需要市場的培育和規范。專家指出,健全演出市場,培養觀眾買票進入劇院的習慣,反饋到主創的創作,才能形成良性循環,也才能真正將票價降低。
本報記者 王 玨
《 人民日報 》( 2013年11月21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