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文明史上,土地、資本和勞動力是外在的、客觀的、物質的生產資料。知識、信息和技能則是存在于腦內的生產資料,是腦生產資料,也可稱“腦生產力”。一部人類進步史,就是一部人類“腦生產力”發展史。自古至今,地球上人類自身之外的物質資源并沒有增加,而人類社會面貌卻發生歷史巨變。這無疑是得益于人類構建和經營腦內生產資料,得益于提升“腦生產力”。所謂知識恐慌、本領恐慌,就是腦生產力恐慌,根本上也就是學習力恐慌。人力培訓,其本質就是向勞動者大腦中輸入相關生產資料,提升“腦生產力”。企業文化的本質,當然也是如此。
人的一生是構建腦內生產資料的一生,也是經營腦內生產資料的一生,更是發展腦生產力的一生。人之初,腦內生產資料為零。人之發展,從零開始。也就是,腦內生產資料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粗糙到精致;腦生產力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模仿到創新。每個人都有一顆腦袋,也只有一顆腦袋。人人都是自我腦內生產資料的構建者、經營者。人人都是腦生產力的發展者。無論是構建和經營腦內生產資料,還是發展腦生產力,最根本的途徑是學習。學習構建了腦生產資料,學習經營了腦生產資料,學習發展了腦生產力。學習是人類最熟練行為、最常見現象。簡而言之,學習行為遵循五條基本路徑:聞、問、讀、悟、寫。也可以說,這是學習力的五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聞。即聞聽、聞道。也就是生活與工作中非自主意識,不自覺地,道聽途說地得到相關的知識、信息和技能。比如,在家庭聽聞父母言,在學校聽聞老師言,在單位聽聞領導與同事之言。我們工作和生活的場所,都是聞道的場所。所有人的學習都是從聽聞父母講述故事開始。聞,是成本最低的學習方式,但也是不夠可靠的學習方式。道聽途說,可能引致偏聽偏信。失之毫厘,謬之千里。良禽擇木而棲。聰明的人應當選擇聞聽的環境。
第二重境界:問。即問聽、問道。由聞而問。不懂就問,存疑就問,不恥下問。父母、兄弟,老師、同學,領導、同事,都是問的對象。在一問一答之中,掌握知識,增長本領。問與答是學習的重要方法。幼年時期,聽父母問答,后來聽老師問答,再后來在朋友堆問答。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但是,要問得好,答的也好,需要優質問答資源。所謂“誤人子弟”,就是對答并非“優質答案”,所得知識不夠精確、不夠科學。
第三重境界:讀。即問讀、讀道。隨著問題的深入,簡單的對答已經難以滿足系統掌握知識、掌握系統知識的需要。這時,就需要根據問題,有選擇地閱讀,從閱讀中獲得系統知識。閱讀,包括讀“有字書”,各種出版的典籍,經典的著作,求知于書本;讀“無字書”,在生活和工作實踐中注意觀察,留心事物發展變化,求知于實踐;讀“無紙書”,也就是在網絡世界的閱讀,求知于網絡世界。隨著網絡時代來臨,求知于網絡越來越成為一種常態,也將成為學習的基本方式。
第四重境界:悟。即問思、悟道。由聞道,到問道,再到讀道,我們通過這些方式,已經能夠比較好地掌握前人所創造的知識。悟道是更高層次的學習,也就是前人所創立的知識不能滿足我們的需要,需要我們推進知識創新,需要我們在提出問題后進行創造性思維,參悟已有知識關系,創造新的知識。悟具有穿透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過現象看本質,不為浮塵遮網眼,靠得就是悟。悟,就是自主性學習、創造性學習,走向高端的學習。自我知識體系的形成主要靠悟。
第五重境界:寫。即寫作、布道。將學習所得,尤其是創造性學習所得,總結提煉,去粗取精,或者形成創造性文字成果,著書立說;或者組織開展創造性實踐活動,把作品書寫在大地上;或者轉化為自身修為,以身作則,教化萬方。這其實就是人生“三不朽”:立言、立功、立德。也就是說,“三不朽”是學習力最高境界。在寫作的過程中,促進了知識的精細化、再創新。
小時候,常聽父親說某某人說錯話辦錯事是因為“肚子沒貨”。后來,知道了一個成語叫做“胸無點墨”。再后來,在工作中,自己常常感到“腦子不夠用”。其實,這些就是所謂知識短缺、本領恐慌的另類表述。也可以將其歸結為,腦內生產資料不足,或者腦生產力滯后。人非生而知之,每個人面對新環境新工作時,都會遇到腦袋里的東西不夠用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提升學習力,加快構建腦生產資料,科學經營腦生產資料,持續發展腦生產力。
如何提升學習力?其中一個重要的科學前提就是,首先要搞清楚學習力的結構,也就是學習力究竟由什么構成?如果我們將學習力的五重境界做進一步拆分,我們就會發現構成學習力的若干核心部件:意志力、內省力、想象力、思考力、記憶力、閱讀力、寫作力…
本站網址:
http://www.china-train.net(轉載務必加上此鏈接)
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