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么選擇做培訓?”筆者曾經至少被三次問過這個問題。這句話包含著朋友間的關切與好奇,以及行業外對行業內的不理解,也讓我在不自覺中對自己重新審視。
完善自己 淡泊名利
第一次被問大概是在三年前,我剛接觸培訓行業的時候,問我的是一位熟識的朋友老張,他經營著一家規模尚可的公司。我愣了一下,回答道:“為了生活。”的確,這是個不容易出錯的理由。剛入行時候,內心不免涌現“傳道授業解惑”、“天地君親師”這樣崇高的使命感,這一點和老張辦公室掛的一幅行草——“厚德載物”的心理源點是契合的。在面臨行業選擇的時候,無法回避的是對財富、地位、名譽的憧憬與遐想。也許老張在飯桌上最喜歡談比爾·蓋茨的身家、李嘉誠的財富排名、喬布斯的繼承者;而我則更關注余世維的影響力、陳安之的出場費、李踐的頭銜等。除此之外,略顯高尚一些的理由就是“完善自己”,想通過培訓完善一下表達能力和學習能力。
說到表達能力,在生產一線做管理的幾年,工作環境把人磨礪得緊張而內斂。“敏于思、訥于言”是我當時的真實寫照。現在看來,這只不過是帶有自我狡辯色彩的謬論。干澀的表達和活躍的思維兩者之間隔墻相望,而正是培訓幫助我推倒了這堵墻。
提到學習能力,家里長輩從小教育“無德無命,唯有讀書”,在這樣的訓導中我終于把書念完。而培訓,以一種外力灌注人生,外顯內化,催發講師重新領悟讀書的真諦。至此,將“培訓”視為筆者安身立命的選擇,也不為過。
回想起來,自己初入培訓行業,舉著高尚夢想的旗幟,實則沖著私利而來。最終,內心的浮躁與功利,經過一次次培訓的洗禮,逐漸淡化。
走下去,樂在其中
第二次被問是在一年多前的一個夏夜,問我的是從鄉下趕來看我的父親。父親曾干過電信所長、當過勞模。多年前病退,選擇了現在的田園生活。如今他坐在我面前,頭發花白,指縫里藏有污泥,像一把立在墻角的犁頭,彎曲而堅硬,安靜又沉默。我問他:“當初您為什么放棄往城里升遷的機會,而選擇回家種地?”父親聽罷,想了半支煙的時間。“我年紀大了,不想再折騰了。種了兩年地我發現自己更愿意與土地打交道。種子撒下去,收成好壞全靠自己,除了老天爺誰的臉色也不用看。”說完他就笑了。所以,我選擇培訓也許就像當初父親的選擇一樣,起初的新鮮和膽怯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退,講臺磨礪了我的身體和靈魂,讓我對培訓工作產生了熱愛。
做了那么多場培訓,我越發覺得講臺是一個自我沉淀與提升的好地方。我會對著培訓資料反復研讀,每一遍都有新的收獲;我會為確認一個新的理論去找業內的朋友討論、驗證,哪怕搭上一場酒醉、長久的等待或急促的奔走。每當得到學員們的認可的時候,我就如同父親蹲在田埂上打量結滿果實的莊稼一樣,內心充滿喜悅。
我們選擇一個行業,在前行中,隨著認知的增加,對行業會形成新的價值理解。這種新的價值取向會超越最初的功利取向,成為前進的新動力。
教化自我 知行合一
第三次被問源于上個月的一場夢。夢中,一堂培訓結束后,有一位老者久久不愿離去,他鬢發如霜,笑容可掬,老者問我:“為什么選擇做培訓?”大夢未覺,老者已隨窗外的清風化去,疑問卻留給了醒來的我。床頭,擺著昨夜未及收拾的書——一本兩三年前朋友推薦的稻盛和夫的《活法》。一直藏于書柜,現在才開始看。《活法》的開篇中提到“人為什么來到這個世上”的問題,書中的答案是“為了比出生時有一點點的進步,或者說是為了更美一點、更崇高一點的靈魂死去”。稻盛和夫,這位敬畏生命的智者締造了兩家世界五百強企業,并用短短一年的時間力挽狂瀾拯救日本航空,而后托缽行緣、剃度懺悔,向世人展示了內圣外王的能量格局與生命體悟。這句話跨破國界與時空,感召著我,完成了我第三次面對同樣問題的回答。
培訓,完善了我們的內心,重塑了我們的精神境界,這也正是培訓自我教化的作用。每一次課程,都賦予了講師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相同的一門課程,你講了85次實際上是首先訓練了自己85次——是否能知行合一,是否能在反省中使個人的修為得到成長,是否能得到心靈的凈化與凝聚。
追求崇高信仰卻又不排斥物質、敬仰天地卻又保持獨立人格,這便是我們無論從事何種行業、每個人終其一生都要尋找的“更加美好的靈魂”。
來源:培訓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