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糧臺古城遺址。周口平糧臺遺址博物館供圖
□河南日報記者 方化祎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李時珍
近日,“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舉國歡慶。北京這條全長7.8公里、貫通古今的壯闊中軸,一時間成為人們關注的“頂流”。作為中國古代城市規劃與營造技藝的集大成者,北京這種中軸對稱、方正規矩、規劃嚴整的城市格局,展示出中國傳統都城規劃理念的長期延續與活力,集中體現了中國人對理想之城的想象。
那么,這種方正規整、中軸突出的建筑布局理念到底是從何時發端?源頭又是在哪呢?為了找到問題的答案,7月30日,記者走進周口市淮陽區平糧臺古城遺址,穿越歷史長河,探尋文明脈絡。
四四方方一座城
出淮陽城向東南方向,越過煙波浩渺的城湖,大約走4公里的路程,就到了平糧臺古城遺址。盛夏的平糧臺蟬鳴陣陣、草木蔥蘢,在陽光熱烈地照耀下,盡顯古樸與厚重。
平糧臺是一座保存較好的龍山文化古城,俗稱“平糧?!被颉百A糧臺”,史載系“太昊之墟”“神農故都”的宛丘古城,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歷史,是一座高等級史前城址。平糧臺古城的發現對研究我國文明起源、國家起源、城市的出現、早期奴隸制的形成、社會分工差異化和青銅冶煉技術發展史等具有重大價值和意義。
1988年,平糧臺古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成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被評為“20世紀河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20年入選“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平糧臺古城平面呈正方形,方向北偏東6°,占地5萬多平方米,是目前我國考古發現最早的、規劃嚴整的方形城,可以說是“四四方方一座城”——方形城的鼻祖。由于受“天圓地方”思想的影響,方形城是中國城市的傳統形制,因此,平糧臺古城成為后代城市標準形狀模范。
在平糧臺古城內,有一條寬六七米、貫穿南北的道路,兩端分別對應南北城門,位置居中,兩側對稱,是名副其實的中軸大道。這條中軸大道也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城市實體中軸線,為追溯中國古代城市形制布局的內涵與特征找到了坐標原點,也為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提供了重要的考古依據。
平糧臺古城遺址平面方正規整、內部中軸對稱的特點,沿襲傳承至今,承載了中國人對建筑的審美追求和現實需要,無疑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的最早源頭,在中國城市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城邑建設多個“第一”源自這里
在4600多年前,平糧臺古城的先民們已經首創了小版筑堆筑法筑城技術。平糧臺古城墻殘高3—5米,基部寬約13米,頂部寬度8—10米。如此高大恢宏的城墻,都是采用小版筑堆筑法建筑而成。經現代科學證實,小版筑堆筑法是完全符合力學原理的。在4600多年前,生產工具十分落后的情況下,這種科學的建筑方法實屬創新之舉。
城市排水,不僅在現代尤為重要,古代先民們也很重視。在平糧臺古城遺址挖掘過程中,考古隊員還發現了一整套布局完備的排水系統,由城內居址日常排水、城墻排澇和城門通道排水等幾部分組成。這套排水系統由陶排水管道節節套扣在一起,或縱穿城墻基礎,或沿排房建筑的外緣平行分布,兩端有進、出水口,與城內東西或南北向的排水溝互相連通,科學有效地解決了城市排水、防御與交通的矛盾。這樣的陶排水管道技術在平糧臺古城最早出現,長期沿用,在漢代的長安城還可以見到。當然,這也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最早的城市排水系統。
門衛房在現在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但在4000多年前的平糧臺古城可是首創。平糧臺的南城門在建筑形制上獨具特色,考古隊員在南城門的兩側各發現了一座與城墻同期的面積為6平方米的房址,且兩房門相對。經專家考證,這是為警戒和守衛城門而特意設置的門衛房,反映了古人在城市建設和管理上的超前智慧。這也是我國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史前城址中唯一設有門衛房的城門,為以后同類型建筑形制開了先河。
關于平糧臺古城在中國城市發展史上的地位,著名文化學者易中天曾有過這樣形象的比喻,淮陽平糧臺古城遺址簡直就像后世宮城或皇城的“祖先”,它是“基礎版”,二里頭遺址是“升級版”,而明清的紫禁城則是“豪華版”。
一把越王劍引出大發現
平糧臺古城遺址自1979年被發現以來,先后進行了兩輪大規模的考古發掘,第一輪發掘是從1979年至1988年,第二輪發掘是從2014年至2019年。經碳14測年數據測定,平糧臺古城遺址,文化層堆積厚達7米,最下層為大汶口文化,以上依次為龍山文化、商周文化和漢代文化。在平糧臺古城層層疊疊的文化層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貴遺跡和精美器物。
在南城門內早期道路路面上,發現有車轍痕跡,研究認為是雙輪車的車轍印跡。經碳14測年測定,其絕對年代不晚于距今4200年,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車轍痕跡,與二里頭遺址發現的車轍印相比,將我國“車”的起源至少提前了500年。此外,平糧臺古城遺址上還發現了很多龍山時期的高臺建筑基址、墓葬、窯址、灰坑、水井等遺跡,且普遍使用土坯、板瓦等建材。
在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中,包括古代先民使用過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和裝飾品等,其中越王劍的出土尤為引人注目。據了解,平糧臺古城的發現就是由當地村民撿到一把越王劍而引起的。截至目前,已知全國公開發布的越王劍共7把,平糧臺出土鐫刻有“越王”銘文的銅劍有4把,其中一把系越王勾踐第四代孫越王不光的劍。
除了越王劍,在平糧臺古城遺址內,考古隊員還曾發現用四具黃牛祭祀的遺跡。黃牛原產于中亞,是龍山時期進入中原的家畜新品種。在平糧臺龍山城址發現的黃牛遺跡,對研究起源于中亞地區的黃牛如何融入中原傳統的粟作農業經濟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平糧臺古城還是史籍記載的我國最早的娛樂場所?!对娊洝り愶L》就曾為我們描述了先民們在平糧臺古城上開展古代版“廣場舞”的盛大情景。
經過對大量出土文物的研究,同時結合歷史文獻進行分析考證,專家們一致認為,該遺址是目前豫東地區龍山文化晚期的重要城址,是我國文明起源時期歷史成就的重要物證,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珍貴線索。
近年來,為了更好地保護、展示、利用這一古城遺址,充分展示遺址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淮陽區在國家、省文物考古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整合各方資源,正在下功夫推進平糧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建設。目前,一期項目正在實施環境整治工程。
“預計今年年底,平糧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一期項目和平糧臺遺址博物館有望建成開放、投入使用。”平糧臺古城遺址博物館館長賈亮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