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和合 老家河南文化的精神氣韻
——專訪河南中醫藥大學教授劉繼剛
人物簡介
劉繼剛,1973年生,河南中醫藥大學教授、仲景骨干學者,鄭州大學歷史學博士。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是“河南省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河南省教育廳科技創新人才”。兼任中華醫學會醫史學分會秘書長,河南省史學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中國災害史、疫病社會史、河洛文化史研究,出版專著3部,發表論文30余篇。
專家觀點
中華文明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態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充分展示了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生活方式和道德觀念。
中華文明的“尚和合”精神特質是指對和諧與合作的高度重視和追求。這一特質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和平、和睦和社會和諧的價值取向。
“尚和合”是河南文化精神特質的核心,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宇宙觀、天下觀、文化觀、道德觀和生命觀,是河南文化的具體發展形態,也是世界讀懂河南并進而讀懂中國的關鍵所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歷史上有著深厚的淵源和內在聯系,在思想道德基礎上存在高度的契合,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的深入落實和實踐。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曹萍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興文化工程”啟動伊始,歷史學者、河南中醫藥大學教授劉繼剛就參與其中,從浩如煙海的歷史文獻中抽絲剝繭,對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這六個方面的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態進行了詳盡闡釋。尤其是他結合河南的歷史文化,提出“尚和合”是河南文化精神特質的核心,對老家河南的精神氣韻進行了深入解讀,探尋中華文明何以生生不息的秘密所在。
解讀中華文明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態
“中華文明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態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充分展示了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生活方式和道德觀念。這六方面既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也是新時代樹新風、化新人的價值引領。”5月9日,劉繼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中華文化千年賡續、一脈相承,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著書立說,對仁愛、民本、誠信、正義、和合、大同等思想進行歸納論述,產生了一大批優秀的傳世典籍,如以《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為代表的四書和以《詩》《書》《禮》《易》《春秋》為代表的五經,以及以《老子》《荀子》《管子》《韓非子》《商君書》《墨子》等為代表的百家論著,均對上述思想進行了傳承與發展,為中華文明主體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礎。
劉繼剛分析說,仁愛是中華民族最核心的價值理念;重民本是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核心理念;守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正義是中國古代君子品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同思想是中國古圣先賢對未來社會的設想。這些精神特質具有獨特性,在以千年計的文明發展歷程中形成了多種發展形態,在道德觀念、家庭倫理、社會關系、法治建設、國家治理等諸多方面都有所體現和演變,并不斷發展、完善,有著深刻的歷史沉淀與現實影響。
探尋河南文化精神特質核心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河南地處中原腹地,位居天地之中,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源地,素來崇尚和諧、和睦、和平、和善、中和、整合、融合。“可以說‘尚和合’是河南文化精神特質的核心,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宇宙觀、天下觀、文化觀、道德觀和生命觀,是河南文化的具體發展形態,也是世界讀懂河南進而讀懂中國的關鍵所在。”劉繼剛說。
安陽湯陰羑里城、周口淮陽太昊陵、周口鹿邑老子故里、商丘民權莊子故里、鄭州圃田列子故里……古代易學和道家哲學的重要發祥地都在河南。劉繼剛介紹,在易學和道家哲學看來,宇宙內蘊陰陽兩種力量,只有二者在交互中達成平衡、協調的整體關系時,才能生成化育萬物。萬物雖然形態各異,但卻一氣相通,因此能夠突破彼此的有形邊界,在相互感通中呈現出整體圓融、動態和諧的“和合”特征,這是“尚和合”的宇宙觀。
位于登封的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包括儒家嵩陽書院、道教中岳廟和禪宗少林寺,完美詮釋了河南三教互融互通、崇尚和合的文化包容性,體現了“尚和合”的文化觀。劉繼剛解釋道:“‘和合’是一種向內聚攏化合的共處模式,中華民族形成了向內收斂而非向外擴張、推崇文德而非追求武力、主張多元并存而非盲目排他的和合文化觀。”
“中”是河南人平時最愛說的一個字,看似平常卻內涵豐富,是一種深刻的語言活化石,而且與古代哲學強調中道、崇尚和合的道德觀密不可分。“保持中庸、中和的‘道心’,謹防偏離中道、情緒失節的‘人心’,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成為中華民族的最高道德追求。”劉繼剛總結道。
河南是中醫學的重要發祥地,被譽為醫圣的張仲景、金元四大醫家之一的張從正是河南醫家的杰出代表,對“尚和合”生命觀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
劉繼剛介紹,中醫學以“中和”為方法論和價值原則,認為人體生命是四時五方之氣綜合作用的結果,只有臟腑平衡、情緒平和、形神相守、天人合一、人我融洽,才能達成陰平陽秘、陰陽自和。中醫學把氣脈均勻的健康之人稱作“平人”,只有“平人”能夠和合影響健康的各種因素,使生命保持在平衡、中和的最佳狀態。
匯聚東西南北,融通古今中外,和合天地人物,靜賞春夏秋冬。河南以其特有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向世人呈現出悠久而富有生機的和合文化精神。在這片普遍說“中”的地方,劉繼剛的研究發現了老家河南的精神氣韻,也解開了中華文明何以生生不息的終極秘密,正如《周易·乾·彖傳》所言:“保合太和,乃利貞。”
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守正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歷史上有著深厚的淵源和內在聯系,在思想道德基礎上存在高度的契合,其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價值理念,更是中華文明的集中體現。
劉繼剛說:“通過傳承弘揚傳統文化、深化傳統文化教育、發揮道德引領作用、整合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需求等多方面的努力,可以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的深入落實與實踐,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
實踐者說
加速實現文化研究新突破
——訪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黨委書記、校長司林勝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曹萍
“作為一所省屬財經政法類高校,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牢記國之大者、省之要者,積極發揮學科優勢,把握導向、緊扣主題,站在中華文明的高度思考中原文化,從歷史、現實與未來相統一的高度,開創性地總結并發展中原法治文化、豫商文化,積極服務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扎實推動興文化工程走深走實、落地生根。”5月10日,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黨委書記、校長司林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自我省興文化工程研究計劃啟動以來,河南財經政法大學迅速作出部署、扎實高質高效推進,一大批學者立足中原大地,聚焦研究習近平法治思想在河南的具體實踐,商文化等在闡釋、傳承、教育、傳播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方面的作用,在財大形成了文化研究熱潮,取得了豐碩成果。
司林勝介紹,2022年以來,學校共發表相關論文40篇、出版專著9部、獲批縱向科研項目86項、承接橫向科研項目52項、舉辦學術講座11場次、承辦學術會議2場、參加相關學術交流活動17次。
成績斐然,亮點紛呈。姜保忠教授成功獲批包括河南省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專項重大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核心理念與當代傳承研究》在內的科研項目5項,發表理論文章、期刊論文5篇,有力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趙傳海教授的專著《中原黃河文化產業化發展研究》為中原黃河文化高質量發展和傳播提供了提升路徑;葉建華教授的論文《古豫商企業委托代理問題及其治理機制研究——基于康百萬和懷慶商幫的實踐證據》從理論和實踐角度探討了豫商企業治理的機制,豐富了商文化研究內涵。
兩年多來,學校發揮學科優勢,已成功獲批興文化工程研究項目19項,取得階段性成果15項。這些項目的順利實施,為高質量推進河南興文化工程研究計劃落地提供了強力支撐。
“以興文化工程推進為引領,學校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積極整合校內相關科研機構及博物館(檔案館)等研究力量,堅持以改革思維推進開放式研究,培育學術研究協同創新團隊和專業特色智庫平臺,建立更符合社會科學發展規律的科研管理體制、工作機制和人才使用機制,為學校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司林勝說。
特色平臺建設愈加完善。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現有中原文化與法治建設研究基地、大運河研究院、南水北調研究院、廉政文化研究中心等專業特色平臺8個,成為推動興文化工程研究落地的重要陣地。
文化研究人才隊伍日益壯大。立項支持文化產業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研究、黃河流域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科研創新等校級科研團隊2個。團隊成員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后期資助項目,發表論文《〈中州啟禮〉版本流變考》等,相關標志性產出數量不斷增加,為學校推動興文化工程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提升了學校作為河南興文化工程研究領域特色高校的主體地位,以及學校知名度和學術影響力。
如今,興文化工程研究正在財大如火如荼地持續推進。陳曉景教授團隊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法律制度體系研究”,圍繞黃河流域法治進行開創性研究;學校還依托校內20余個省部級研究機構,著力建設“財大”智庫品牌。
司林勝表示:“下一步,學校將堅定扛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積極服務國家戰略,瞄準若干重大前沿學術問題,立項建設校級跨學科研究團隊,力爭在現有基礎上實現原始創新突破,為持續深化河南興文化工程、加快文化強省建設貢獻更大力量。”
全面建設文化育人高地
——訪洛陽理工學院黨委書記盧志文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學樺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范坤鵬
“作為一所地方性、應用型普通本科院校,我們始終堅持習近平文化思想,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勇擔新的文化使命,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做好文化傳承創新,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5月8日,洛陽理工學院黨委書記盧志文接受采訪時表示。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盧志文說,洛陽理工學院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遵循文化建設發展規律,挖掘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和時代價值,實踐“兩個結合”,著力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深入推進文化育人工作,形成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校園文化氛圍。厚植師生的文化自信,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文化育人融入全過程。洛陽理工學院把中華傳統文化內容納入課程教學,開設“河洛文化”“洛陽古都文化”“陶藝”“剪紙”等課程,帶領學生在音樂、書法、繪畫等課程中領略傳統文化魅力,進一步增強民族自豪感,塑造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把中國歷史有機融入思政課堂,引導學生立報國之志。
打造文化傳播新空間。為弘揚河洛文化,洛陽理工學院以原有李凖先生紀念館、四庫全書陳列展示館、精品碑刻陳列館等為基礎組建了洛陽理工學院博物館。作為全省首家以高校命名的省級國有行業博物館,洛陽理工學院博物館共收藏各類藏品2532件(套)。博物館的建成促進了文博事業與教育事業融合發展,使青年學子在高雅的育人環境中深刻感受中華文明之永恒魅力。
科研激發傳承新活力。河洛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洛陽理工學院肩負著著力賡續中華文脈、保護黃河文化遺產、傳承創新發展河洛文化的使命。學校充分發揮人才和智庫優勢,積極組織教師進行相關研究和闡釋工作,開展了以“河南地區名人家譜收集、整理與研究”等為代表的科研項目;參與編纂《中國工業史·建材工業卷》等典籍,先后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MHC耦合腐蝕下龍門石窟灰巖細觀結構損傷機理及抗腐蝕試驗研究”等;藝術設計學院教師充分挖掘漢服的文化象征,參與漢服標準的制定,服務文旅文創融合發展。
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為落實好我省對口援疆決策部署,推動“文化潤疆”工作,服務助推哈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依托洛陽理工學院國家大學科技園等創新平臺,在學校建設中原哈密文化共融研究中心,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哈密史證研究。在哈密建立“洛理村”等,宣傳我省輝煌歷史文化,推廣我省援疆成果,展示哈密地方特色物產和文化,增強民族認同感。同時,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助推農村文化事業發展。
搭建國際傳播橋梁。洛陽理工學院堅持開放辦學,與多國開展文化交流和創新合作,成功開展中華學術外譯等一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研究,舉辦外語融合與文化傳播學術研討會等活動。學校連續多年選派教師遠赴非洲擔任國際中文教育志愿者,并組織師生在杭州亞運會、廣交會、共建“一帶一路”系列活動等大型涉外活動中提供翻譯服務,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盧志文表示,下一步,洛陽理工學院將持續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扛牢使命擔當,立足本土文化,結合建材特色,提升辦學能力和水平,全面建設文化育人高地,以新氣象新作為努力開創學校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緊扣地域特色發揮自身優勢
——訪南陽師范學院黨委書記張寶鋒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孟向東 王娟 通訊員 張君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脈,也是‘兩個結合’的重要一翼。南陽師范學院始終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堅持把實施興文化工程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凝聚全校哲學社會科學力量,掀起了文化研究的熱潮。”5月8日,南陽師范學院黨委書記張寶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該校在興文化工程中,立足南陽區域文化資源優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研究結出累累碩果。
張寶鋒說:“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南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尤其是兩漢、先秦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南陽師范學院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在全國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我們將兩者優勢相結合,充分挖掘南陽厚重的文化資源,努力為南陽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肩鴻任鉅踏歌行,功不唐捐玉汝成。南陽師范學院研究成果豐碩,200余萬字的《南陽通史》便是其中的代表性成果。張寶鋒向記者展示并介紹了這套書籍:“全書共四卷,將南陽歷史劃分為遠古、上古、中古和近代四個時期,全面系統地展示了南陽在政治、軍事、法律、經濟、城市、文化、風俗等方面的歷史進程。這套書突出展示了南陽的地域特色,特別是對南陽歷史名人的介紹,打破了章節限制。在這套書中,南陽經歷過的文明初期的萌動、兩漢時期的輝煌以及魏晉后的緩慢衰落過程都躍然紙上。”
南陽師范學院興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多點開花。兩年來,該校共獲立16項興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專項,立項數量在同類院校中名列前茅。去年我省設立河南省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專項課題,全省共立項40項,南陽師范學院獲批3項,這也從一個側面彰顯了該校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方面的積累和學術影響力。兩年來,各課題組共發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以上論文26篇,完成專著5部。
作為漢文化研究的重鎮,南陽師范學院還打造了漢文化學科群,整合歷史、文學、音樂、美術等學術資源,每年投入100萬元,圍繞漢代歷史、漢代文學、漢代藝術等方面積極開展持續性研究,依托中國史、中國語言文學等一級碩士學位授予學科,培養了一批批高層次學術人才。2022年12月,該校“漢畫像石數字修復與呈現實驗室”成為全省首批擬支持建設的5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試點實驗室之一。
用學術研究成果指導實踐。作為豫西南唯一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南陽師范學院在服務社會中勇于擔當。該校師生走出象牙塔,將研究成果運用于南陽的發展實踐,他們與南陽文廣旅局深入合作,將學術成果提供給武侯祠、醫圣祠等,幫助其還原歷史面貌,并協助其發展文旅產業,將高校智庫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張寶鋒表示:“接下來,南陽師范學院將繼續扛穩政治責任,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河南特別是南陽歷史文化資源優勢,主動擔當、積極作為,持續推出在研究河南、宣傳河南方面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產生重大影響的原創性成果,擦亮具有中國氣派、河南特色的興文化工程學術品牌,為宣傳研究闡釋習近平文化思想作出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