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榴莲芭乐丝瓜秋葵18,亚洲国产精品线播放,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中文在线观看www,久久精品国产欧美日韩亚洲,亚洲国产成人久久

古人清明節會做什么?清明節的來歷和風俗告訴你

編輯:超級管理員 時間:4/1/2024 10:33:02 AM 瀏覽:998
4月,迎來一年一度清明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按《國語》曰,時有八風,歷獨指清明風,為三月節。此風屬巽故也。萬物齊乎巽,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八風”即八方來風,古代歷書所說的“清明風”是來自東南方,東南方即《周易》所說的巽方。《周易》又有萬物“齊乎巽”之語,“齊”即“潔齊”之意,農歷三月一到,氣清景明,萬物皆顯,這就是“清明”得名的來由。
在這個時節里,春回大地,萬物復蘇,中國人自古就有祭祖、踏青、郊游、蹴鞠、放風箏、打秋千、戴柳、射柳等習俗。在古人的詩歌、繪畫里,勾勒了一幅幅生動的清明圖景。
這是中國人最為重視的節日之一,既寄托著人們慎終追遠的情感,又承載了春日萌動的生機。84caf39c6d15c3f0717149d11881171.png

元·王振鵬《馭馬踏青圖》中表現騎馬踏青的場景。

清明節·溯源
融合多個古老節日體現人與自然的融合
融合寒食節和上巳節
古時的清明節,是融合了寒食節和上巳節內容的一個節日。
寒食節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節日。史載,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當年避難逃亡在外地,隨行的侍從介子推對他忠心耿耿,令重耳感動不已。后來晉文公回國即位后,論功行賞,卻偏偏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也不爭利祿,帶著老母親隱居綿山。后來,晉文公親自帶眾大臣前往綿山請介子推出山。介子推不想出山,帶著老母藏了起來。晉文公聽從大臣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希望能逼出介子推。但大火熄滅后,卻發現介子推和老母親抱著枯柳罹難。晉文公十分悲痛,為紀念介子推,他下令介子推的忌日不得焚火煮食,只吃寒食。這也就有了寒食節。所以寒食節的內涵,意在感恩和表彰忠臣,本來只在晉國才有,因其意義為天下大眾所認同,在秦漢以后保留了下來。
古代掃墓祭祖,有春祭也有秋祭,春祭多在清明前后,時間并不固定。因寒食節距清明節很近,很多人也在此期間掃墓。唐開元二十年,唐玄宗詔令天下“寒食上墓”,算是正式從“法定”意義上確定了祭掃的時間,后來逐漸演變成清明節掃墓。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一起放假,以后歷代每逢清明節都有公共假期。因此清明節實際有兩方面的內涵:一是慎終追遠,緬懷先人,體現孝道;二是飲水思源,感恩感念。
清明節還吸收了另一個古老節日——上巳節的內容。上巳節是農歷三月初三,主要風俗是祓禊(臨河洗浴,祈福消災)、踏青等,時間上距離清明節也很近。因為清明祭掃多在郊外,掃墓之時往往伴以洗浴、踏青、宴飲、曲水流觴等休閑活動,蹴鞠、放風箏等體育項目,也常常植樹以紀念先人。大家在緬懷祖先之余,洗滌污穢,祈福迎祥,順便享受明媚的春光,梳理心情。
插柳、戴柳有其特殊含義
因晉文公有折柳枝以寄哀思之舉,后人便也在掃墓時常攜柳枝。同時傳統醫學觀念認為柳樹有辟邪祛病之效,如漢代的《神農本草經》認為,柳絮、柳皮、柳根、柳枝、柳葉均可入藥,可治黃疸、潰癰等疾病;晉人葛洪的《肘后備急方》也認為:“治卒得惡瘡,不可名識者,及面上惡瘡。柳葉或皮,水煮汁,入少鹽頻洗之。”唐人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記載:“三月三日,(唐中宗)賜侍臣細柳圈,言帶之免蠆毒。”
至唐宋時期,三節合一,插柳、戴柳之風更加盛行。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吳自牧的《夢粱錄》等,均記載了清明節“家家楊柳插門”的習俗。
青青楊柳,是春天的信號,也是青春的象征。插柳、戴柳之風演變至明、清時期,又增加了一些含義。據清人顧祿的《清嘉錄》記載,在江蘇吳地一帶,每逢清明日,“滿街叫賣楊柳,人家買之,插于門上。”古民諺也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之說。而古代女子及笄上頭,也即舉行成人禮,多在清明節期間,束發插笄后,再插上柳枝或戴上柳圈,洋溢著青春氣息。
傳統風俗有科學道理
從自然生態的角度來說,清明的一系列傳統風俗有著相當的科學道理。春天萬物復蘇,草木萌動。清明節期間陽光的直射位置繼續向北緯地區移動,北溫帶地區白晝逐漸變長,黑夜相應縮短,天氣逐漸回暖,自然界空氣清新,陽光明媚,景物鮮明,天地間生機旺盛,更容易激發人們振奮向前的豪情,不易被哀傷的情緒所困擾。所謂“三陽開泰”,說的就是這個時候。直到今天,當我們看到清明之前人們從五湖四海返鄉,在故土中追念故人,也一定會被這個節日那種凝聚族群、放眼未來的強大感召力所打動吧。

057ceab8883f4f3fe5399cd5cd79a09.png

楊柳

清明節·節氣
清明節的日期為何不固定
在二十四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法定節日的只有清明節。以節氣而論,它是一年中的第五個節氣;而作為節日來說,“清明節”則僅指“清明”這一天。
自清代開始,我國采用“定氣法”確定二十四節氣,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一年的時間,以春分點為黃經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就是一個節氣或中氣。清明節是春分后下一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15度那一刻,就是踏入清明節的準確時間。今年清明節的交節時間是4月5日上午9時12分52秒,此后15天后均屬清明的節期。
傳統節日基本都按農歷計算,如春節是正月初一、中秋節是八月十五、端午節是五月初五,這些節日在農歷里都有固定的日期。但清明節在農歷里的日期變化很大,如今年是閏二月十五,去年又是在三月初五,明年呢,是在二月廿六,談不上有什么規律。
為什么會這樣呢?這是因為我國的農歷為陰陽合歷,以月相變化的周期和地球繞太陽運行的周期為根據制定。歷月的平均值約等于一個朔望月,平年為12個月,閏年則為13個月,平年與閏年日數相差甚大。如果不以月歷為標準確定節日日期,變化就會很大,清明節就是如此。
按公歷計算,清明節的時間基本都在每年4月的4、5、6日。為什么也不能固定時間呢?原因是一個回歸年的實際長度為365.2422天,而公歷歷法的一年長度為365天,因此每年會多出0.2422天。如此一來,累積4年后為0.9688天,將近一天的時間。正因如此,節氣的特定時刻也要每年“順延”0.2422天。為對這一“誤差”進行修正,公歷歷法采用閏年的辦法,每隔4年,就多出2月29日這一天。若“順延”的結果使得某節氣的時刻越過晚上12點至次日,或因閏年而提前到前一日,都會使節氣的日期改變,但日期差異只會在3天內。所以公歷中的清明節,有時是4月4日,有時是5日,有時是6日。
自20世紀以來,清明節的日期一直是在4月4日至6日之間變動,其中:1900年至1943年,清明節日期為4月5日或6日;1944年至1975年,清明節日期均為4月5日;1976年至2007年,當2月有29日,清明節就在4月4日,其他年份則在4月5日;從2008年開始后的數十年中,凡逢閏年以及下一年的清明節,均在4月4日,其他年份則在4月5日,每隔兩年變一次,如2020年和2021年、2024年和2025年,清明節日期都是在4月4日;2022年和2023年,清明節則在4月5日。
清明節·詩詞
寄托思念情懷與春日浪漫
中國人對清明的感情非常深,許多文學作品都以之為對象,留下了無數動人的詞句。
最著名的、幾乎婦孺皆知的清明主題詩歌,應該算是唐代杜牧的《清明》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詩人將清明的時令氣息與旅人的心情描寫得渾然一體,又朗朗上口,老少咸宜,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
不同于杜牧,宋代程顥《郊行即事》中描寫的清明時節的風光則是一派歡樂氣息:“芳原綠野恣行時,春入遙山碧四圍。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綠野、碧山、楊柳、風花……將春日的美景描寫得如在眼前。
顧太清是清代女詞人,清明節的前一天,她與丈夫奕繪一道從古寺中移來一株海棠,種在自家庭院里,隨即寫下了這首《臨江仙·清明前一日種海棠》:“萬點猩紅將吐萼,嫣然迥出凡塵。移來古寺種朱門。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細干柔條才數尺,千尋起自微因。綠云蔽日樹輪囷。成陰結子后,記取種花人。”有人因而感慨,世間最難得的,就是夫妻二人同心協力,有共同的興趣和心情共度每一天的悠然時光。
唐代劉長卿的《清明后登城眺望》則蘊含著濃烈的歷史感:“風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百花如舊日,萬井出新煙。草色無空地,江流合遠天。長安在何處,遙指夕陽邊。”
一個清明節,寄托了古人多少情懷!
清明節·游春
踏青郊游體育健身登山養生
春暖花開,草長鶯飛,正是春游踏青賞花時。
清明節兼具了祭祖掃墓、慎終追遠與踏青郊游、親近自然兩大內涵,充分體現著“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學觀。
明媚的陽光、和煦的春風、姹紫嫣紅的花、清新自然的樹……正是春游的好時機。a5dbae29534dd6598fb5b28776721d2.png

清明踏青到了唐朝已成為一種時尚。《虢國夫人游春圖》表現游春主題。

“出其東門,有女如云”
有趣的是,相對現代人的踏青賞花拍照發朋友圈來說,古人的春游“戲”更多,不僅有現代人常進行的放風箏、植樹、踢球等體育項目,還有圍地賞花等風雅活動。在主題方面,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戀愛大型見面會,精英學術交流論壇、驢友自助游、女子足球會……
《詩經》就記錄了當時許多春游的情景。比如《國風·鄭風》里的《出其東門》,起首便是“出其東門,有女如云”,明媚春光里美女如云。孔子和弟子也喜歡春游,《論語·先進》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唱著歌兒沐浴在春風里,何等舒心暢懷、自由自在!
蹴鞠,春游的傳統項目
杜甫《清明》詩云:“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秋千習俗同。”這說明在唐朝時蹴鞠就是清明習俗之一。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里。”王維的《寒食城東即事》描繪了踢球的技藝。
陸游《春晚感事》云:“寒食梁州十萬家,蹴鞠秋千尚豪華。”可見在宋代“寒食蹴鞠”民俗活動的廣泛性。

“寒食祭先掃松,清明踏青郊行”,從周密《武林舊事》不難看出,宋代清明踏青之俗更盛。不少名畫都記錄了當時的情景,比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描繪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人們在清明節郊游的情景。不過,雖然掃墓祭祀成為主題,但宋代春游內容開始多元,春游更為動態,比如開展體育健身,蹴鞠就成為春游的一個傳統項目。

23c46c2ded2ddf843fffefc063bffa8.png

北宋蘇漢臣《長春百子圖卷》(局部)表現兒童蹴鞠的場景。

蕩秋千、放風箏自古流行
除了踢球外,蕩秋千、放風箏也成為清明時節人們春游最喜歡的項目。清代詩人高鼎《村居》詩曰:“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就是生動的描繪。近現代繪畫大師齊白石的《春瑦紙鳶圖》就描繪了清明時節放風箏的情景。

7cb8cc6b46d26f6aac5f2f8f3222506.png

《月曼清游圖冊》描繪楊柳下秋千的情景。

登山養生增強體質除“濕困”
對現代人來說,春回大地,萬物復蘇,踏青對身體也有好處。從養生的角度說,所謂“動則生陽”,春季正是陽氣生發的季節。隨著仲春的到來,氣候漸暖,人體陽氣也由內向外透達。清明期間的踏青活動,正有利于助長體內的陽氣生發,促進氣血的運行。
此時已入仲春,春暖花開,春意盎然,踏青登山可活動筋骨、增強體質。中醫認為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適當的運動能改善血液循環,增強心血管功能。同時,氣的運行順暢,又能促進體內營養物質的運輸和代謝物的排泄,減少當前梅雨季節濕氣在體內的積聚,從而減輕體倦、身重、肢體酸楚等濕困癥狀。
需注意的是,春季運動不宜過劇過大,特別是踏青登山應量力而行,以免運動過度,汗出過多,氣隨汗泄,反而耗傷身體。
清明節·民俗
粵語“行清”與踏青不同
各地清明節俗各具特色
“不同于大部分來自陰歷的傳統節日,清明以陽歷為依據,標志著農耕活動的開始。”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廣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長饒原生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清明節可以說是一個“復合型節日”,保存著寒食節、上巳節、植樹節不少節俗,從文化意義上講是一個慎終追遠,緬懷先烈、緬懷先賢、緬懷先人的節日,大家可以在這個節日里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各處鄉村各處例。”饒原生告訴記者,清明從農耕活動的節氣發展為祭祀先人的節日,經過漫長的演變過程,廣東各地清明節俗各具特色。
在廣州,每逢清明節,人們拖兒攜女,帶著簡便的祭品前往拜祭祖先,即清明掃墓(俗稱“拜山”“行清”)。祭拜的貢品,除傳統的金豬(炭燒乳豬)、燒肉外,還用柑、橙、蔗等水果,以及包子、蛋糕等,茶和酒也是必備的。拜祭儀式各鄉大同小異。拜祭完畢,儀式做足之外,大家族還聚在一起,共享時令的菜肴。饒原生表示,粵語所說的“行清”與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則是一族人約定時間齊齊去掃墓祭祖,而“行正清”則是指在清明節當天掃墓、祭拜祖先。
饒原生表示,在廣州,一般從公歷3月下旬開始便有人掃墓,此時一般是“拜新山”——俗云“新山不過社”,即拜新山必須在清明的“社日”前完成。如今,人們已不迷信過去“應清”等傳統習慣,認為紀念先人,全憑心誠,哪一天并不重要,只要大家有空就行。為避免交通擁擠,廣州人祭祖一般都選擇清明前后的周末去拜祭,這樣錯開高峰期更便于行動。
“忽見家家插楊柳,始知今日是清明”
“忽見家家插楊柳,始知今日是清明。”在廣府地區,每逢清明時節,人們還會在房前屋后遍插柳枝,相傳源于晉文公懷念介子推的傳說。在粵西,許多家族會在清明期間手持火把掃墓,掃墓以后還要將火把帶回家中,寓意“薪火相傳”。在東莞一帶,則有清明節買把油紙扇(俗稱“清明扇”)的習俗,意指掃除污穢。
如今,清明節不但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習慣的最好說明,也成為闔家團圓的日子。即使是身處異國他鄉的華僑、華人,都會在這個時節不約而同回到故鄉尋根溯源。饒原生說:“所有有著相同血緣關系的人齊聚一堂,足見這個節日的號召力一點也不亞于春節。因為無論華人走到哪里,這個節日會讓他們找到自己的根。”
清明節·美食
人間煙火味傳遞對先人的思念
在嶺南地區,廣府人家“祭之以禮”,遵循著時令飲食文化。
“不時不食”,饒原生表示,廣州人根據節氣時令變化會不斷調整自己的飲食架構,不光是清明,二十四節氣都有很多時令“必吃美食”,如清明蕎、清明蝦、甘蔗、艾糍為主的清明飲食文化。
炭燒乳豬“人人有份”
清明節祭祖,離不開一只“紅皮赤壯”的炭燒乳豬。祭祖傳統習俗中,炭燒乳豬除了彰顯祭奠儀式的隆重和表達對先人尊重之意,還含有祈福健康、人丁興旺的祝愿。“太公分豬肉——人人有份”是流行于廣府地區的一句俗語,“以前,祭祖之后,德高望重的老人負責將肉平均分給各家各戶,表示福蔭及庇護已由祖先帶到各家”。
清明蝦正是最鮮美的時候
廣東人尤其是珠三角一帶居民在清明節有吃甘蔗和清明蝦的習俗,還有肥嫩鮮美的清明鵝、清明螺、清明蕎……“清明蝦正是最鮮美的時候,會吃的廣東人當然不會錯過這一時期的鮮味”。
“甘蔗旁生,以衍宗枝”
清明蔗是這個時節的熱門食品,吃清明蔗還是拜山祭祖的“指定動作”。在嶺南,凡參與“行清”的大人小孩都會吃上一節清清脆脆的清明甘蔗,寓意歡歡喜喜甜甜蜜蜜。廣州人習慣在清明節將蔗的兩端斬成尖峰狀,取義“甘蔗旁生,以衍宗枝”之義。如今為了便于攜帶,人們還是把甘蔗砍成一節節的小段。
此時吃鵝勝過山珍海味
清明前后的鵝比過年時的老鵝個子小,但因為開春以來草先于其他樹木抽芽、長葉,所以這個時候的鵝食過青草后會長得特別肥美,因此有“清明前后吃鵝會勝過一切山珍海味”的說法。
“清明螺,肥似鵝”
清明前是食用螺螄的最佳時令,此時螺肉豐滿肥美,有“清明螺,肥似鵝”和“清明螺,頂只鵝”的說法。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亦可拌、可醉、可糟、可熗。
蕎菜又叫“思親菜”
蕎菜在清明時節上市,故又叫清明菜,具有清肝明目,涼血止血的功效。雖然在很多人的眼里,它長得既像蔥,又像蒜,但只要擺放在市場上,老廣們往往一眼便能辨認挑選出來。“蕎”在粵語里的諧音是“轎”,寓意著先人坐轎西去,免受乍暖還寒之苦,所以蕎菜還被叫作“思親菜”,是祭拜祖先的食品之一。蕎菜炒燒肉是一道廣式傳統佳肴,蕎菜和燒肉同炒三五分鐘,便香氣十足。
艾糍、青團傳遞思念之情
將打碎的艾葉和糯米粉混合一起煮熟,制作出來的艾糍香氣襲人,碧青油綠,糯韌綿軟,甘甜細膩,清香爽口。與之相似的是來自江南一帶的傳統特色小吃青團,軟糯香甜的青團目前也吸引很多廣州人尤其是年輕人“嘗鮮”。其實,吃青團是古時傳下的習俗,艾糍和青團兩種食品流傳至今,取材上略有不同,但作為清明節的應節食品,其本義都是對家鄉、對祖先的一種特別的思念和敬意。

此外,廣東人過清明的傳統美食也品種繁多:清明食薄餅的習俗在潮汕地區盛行,韶關客家人則用新鮮艾葉、糯米、白糖制作“清明粄”,肇慶廣寧則有清明吃粽子的習俗,因為“粽子”諧音“眾子”,寓意人丁興旺。
饒原生認為,這些傳統美食帶來的人間煙火味傳遞對先人的思念之情,讓更多人知道盡孝和珍惜眼前人的意義所在。
詩詞里的清明
人間四月,萬物清明。自古文人都會在清明時節感慨人生,提煉人生。今天,當我們讀起這些詩詞,不僅感懷歲月漣漪、人生如寄,更覺時光寶貴,須珍惜當下。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風朧月清明夜,
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復歇,
遙聽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
唐·溫庭筠
清娥畫扇中,春樹郁金紅。
出犯繁花露,歸穿弱柳風。
馬驕偏避幰,雞駭乍開籠。
柘彈何人發,黃鸝隔故宮。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
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
萬株楊柳屬流鶯。
清明
宋·王禹偁
無花無酒過清明,
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
曉窗分與讀書燈。
蝶戀花·欲過清明煙雨細
宋·歐陽修
欲過清明煙雨細。
小檻臨窗,點點殘花墜。
梁燕語多驚曉睡。
銀屏一半堆香被。
新歲風光如舊歲。
所恨征輪,漸漸程迢遞。
縱有遠情難寫寄。
何妨解有相思淚。
虞美人·深深庭院清明過
宋·蘇軾
深深庭院清明過。
桃李初紅破。
柳絲搭在玉闌干。
簾外瀟瀟微雨、做輕寒。
晚晴臺榭增明媚。
已拼花前醉。
更闌人靜月侵廊。
獨自行來行去、好思量。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