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納雍,深山中有一批駐村干部每天在鄉間奔走。他們每天惦記著幫老百姓解決煩心事,帶鄉親們致富奔小康。時間長了,村民對他們的稱呼也在悄然變化,“地瓜書記”“辣椒書記”“‘三包’書記”等親切而俏皮的綽號也在村里傳開了。
過去的五年多里,貴州金元集團納雍電廠選派多名干部到各村落擔任駐村書記,如同“精準滴灌”的管道,因地制宜發揮實效,成為畢節實施精準扶貧的有力抓手。
“地瓜書記”:納雍縣陽長鎮馬店村駐村書記 孟濤
2016年3月,孟濤被委派到納雍縣陽長鎮馬店村任駐村書記。“我與村民吃住在一起,時間長了,村民喊我‘地瓜書記’,不了解的人還以為說我長得像個地瓜。”孟濤笑著說,“實際上是我帶動村民共同發展地瓜產業,通過打造‘高山有機涼薯’品牌,借助電商渠道走出大山,走向大城市。”
初來時,領導給駐村干部下了“軍令狀”:要真幫實扶,“智”“志”雙扶,扶出實效。“在扶貧工作中我們確實發現許多老百姓思想上還是很懶,有一種‘不管富不富,有口吃的就行’的觀念,因此更顯‘扶志’工作的重要意義。”孟濤表示。
據孟濤介紹,今年種植的700畝地瓜已經收獲。“如果發展得好,明年我們可以種植到一千畝。”展望未來,孟濤希望帶領著馬店村村民共同將當地特色產業帶出大山,讓村民的荷包鼓起來,讓百姓的日子好起來。
“辣椒書記”:納雍縣陽長鎮街上村駐村書記 朱育軍
2018年6月,朱育軍被派駐納雍縣陽長鎮街上村任駐村書記。接過上一任書記的“扶貧接力棒”,朱育軍做得很用心。
“脫貧攻堅最困難的是如何選對產業。”朱育軍介紹,“經過鎮里引導,我們種植了600多畝辣椒,畝產5000斤,辣椒大豐收,老百姓稱呼我為‘辣椒書記’。”
充分抓住脫貧攻堅政策機遇,街上村注重“念好山字經、做好水文章”。駐村書記及村干部幫助村民種植布郎李等農作物增收致富,并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鼓勵貧困戶參與蔬菜大棚確權分紅。
彼時街上村有一段小河,老鄉們出門繞很遠的路。經過朱育軍及同事們與建筑公司協調,河面上飛架起一座橋梁。“橋修好之后,交通方便了,娃娃們上學不用趟水過河,對面的土地也不必撂荒了。”朱育軍自豪地說。
“三包書記”納雍縣曙光鎮河溝村駐村書記 趙久良
2016年3月,趙久良被派駐納雍縣曙光鎮河溝村任駐村書記,如今已有五年。原本9個村民組中有7個公路不通,在趙久良和同事們的努力下,現如今全村的通組路已全部修通。
河溝村家家喂有土雞,可是地處偏遠,交通不便,遇上趕集也要走七八公里山路。于是趙久良擔起了土雞蛋“代銷”工作——有人需要,他就負責到村民家里賣雞蛋、送貨到家,賣雞蛋的錢又一分不少地送到村民手里。有了固定銷路,村民也有了穩定收入。
一次趙久良在走訪村子時,看到一個貧困戶的孩子染上肺結核,家人因經濟困難放棄治療。趙久良二話不說,掏出身上僅有的一千多元錢硬塞給村民,并協助將孩子送回了醫院,又找到民政局為孩子申辦臨時救助,最終奇跡發生,孩子順利痊愈。村民握住趙久良的手激動地說,“謝謝趙書記,沒有你,我娃兒的命就沒了!”
幫助孤兒申請政策性資助、為困難群眾募捐衣服、冒雨檢修村子電路故障……趙久良為村子做的一件件事溫暖著大家的心。“道路包修通,村民難事包解決,百姓的雞蛋包銷售。村民們叫我‘三包書記’。”趙久良笑著說。“希望以后即使我不在河溝村工作了,這里依然有生態美與百姓富的美好景象。”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