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遮風避雨的屋舍,一群相親相愛的家人,一份互相牽掛的親情……這是多數(shù)人所擁有的“小確幸”。
2007年至今,來自浙江瑞安的24名失去父母的孤兒或困難家庭的孩子,先后走進當?shù)亍靶腋R患摇保谶@個“避風港”中休憩成長,也在這里收獲了“平凡”的幸福。
虞海河一家與“幸福一家”孩子們的合影。受訪者供圖
無畏流言困苦 但求無愧于心
“幸福一家”由瑞安市塘下鎮(zhèn)雙橋村村民虞海河一家創(chuàng)辦。
2007年8月,當?shù)谝慌?個孩子走進這個陌生的家庭時,虞海河的兩個兒子,大的不過9歲,小的才8個月。
“自己兒子才這么小,還去撫養(yǎng)別人的孩子?”
“肯定是作秀,誰會做這么傻的事情!”
一時間,當?shù)刈h論紛紛,很多人都不理解。
面對流言蜚語,虞海河的妻子戴其麗說:“我從沒要求孩子們給我回報,也不管外面怎么評論我們,我們只按照自己的內(nèi)心去做事。”
虞海河(右二)和戴其麗(右一)。受訪者供圖
從小家庭突然變成了大家庭,最初的一段時間,戴其麗過得很辛苦:白天,她需要幫丈夫打理廠里的事情;晚上,在家和婆婆照料這8個孩子的生活起居及作業(yè);夜里,還要照顧不滿周歲的小兒子……
身體和心理承受的雙重壓力,差點擊倒了戴其麗。經(jīng)過深思熟慮,她狠下心,把小兒子送回娘家撫養(yǎng),將更多心思花在了照顧“幸福一家”的孩子們。
“保證孩子們?nèi)松戆踩瑤椭麄凁B(yǎng)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戴其麗說。
今年69歲的鄭美香是虞海河的母親。在孩子眼中,鄭美香特別慈祥,也特別寵他們。
這些年來,鄭美香幾乎包攬了煮飯、洗衣、拖地等家務。雖然戴其麗夫婦都會交代孩子們,自己的事情盡量自己做,整理好寢室里的東西,早上起床自己疊好被子,但是孩子們上學后,鄭美香就會進寢室默默收拾整理。
鄭美香說:“孩子們上學念書已經(jīng)很吃力了,舍不得再讓他們干家務活。我累點就累點,沒事。”
2018年,“幸福一家”來了位新成員小蓮(化名),就讀一年級。小蓮安靜乖巧,但有個壞習慣:夜里尿床。
孩子們圍坐在餐桌旁吃飯。受訪者供圖
“尿濕的棉被必須要洗,又不好放洗衣機里洗,只能手洗。”那年冬天和次年春天的清寒早晨,鄭美香為小蓮洗了數(shù)不清的被褥。為了幫她改掉尿床習慣,鄭美香煲骨頭湯、煮紅糖雞蛋給她增加營養(yǎng),夜里起床提醒小蓮上廁所。
終于,小蓮的尿床習慣改掉了,鄭美香卻累得倒下了。2018年8月、2019年12月,她因勞累過度兩次暈倒在家。醫(yī)生交代要好好休養(yǎng),但她仍念叨著:“孩子們還小,他們還需要照顧。”
給需要幫助的孩子們一個“家”
之所以想要創(chuàng)辦“幸福一家”,虞海河說是源于他的成長經(jīng)歷。
在虞海河還未記事時,他的父母就遠赴外地養(yǎng)蜂,將他寄養(yǎng)在外婆家;3年后,因養(yǎng)蜂虧了錢,這個本就困難的家庭一下子變得一貧如洗,一家人只好住進由豬圈改建的石屋……
虞海河14歲時,他的父親因病去世。累累的負債、生活的重擔,一下子落到了孤兒寡母的肩頭。為此,他的母親靠磨豆腐維持生計,虞海河不得不輟學回家,跟著木工師傅學藝……
虞海河清楚地記得,在最困難的日子里,親戚、朋友、同村人向他們伸出了援手。
“如果沒有他們的幫助,也許就沒有現(xiàn)在的我。”在親友接濟下長大的虞海河,深刻體會到那些失去父母或家境窘迫的孩子對幸福的渴望。
十幾年前,經(jīng)營著一家小工廠的虞海河,手頭有了一些積蓄。他和家人商量,想要盡力去幫助社會上的困難群體。
“孩子是社會的希望,是最需要關心和愛護的群體。如果沒有人及時去幫助他們,也許他們將無法擁有光明的未來。”虞海河想,要給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們一個“家”。
虞海河給孩子們切蛋糕。受訪者供圖
“我會做到做不下去為止”
寒來暑往,一晃十三載。“也有難的時候。”虞海河說,但他從沒想過要放棄。
時至今日,“幸福一家”已有了24名“兄弟姐妹”,隨著孩子們漸漸長大,有一些孩子已經(jīng)離開,目前仍有5個孩子住在“幸福一家”。
“幸福一家”孩子多的時候,一年需要幾十萬的開銷。瑞安市慈善總會、瑞安心馨公益俱樂部等社會愛心人士也時常關心這些孩子們,給他們送來一些愛心物品。
實際上,讓虞海河感到最難的,是幫助孩子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成績。“孩子們來自不同的家庭,其中不乏個性比較散漫的。”遇到比較難教導的孩子,虞海河只能一次次找其談心,“他們常常‘左耳進、右耳出’,但說了總比不說好。”
虞海河教育孩子要好好學習。受訪者供圖
在虞海河家里,有幾扇門上有著明顯的修補痕跡。
“有的孩子覺得命運不公,情緒難以排解,有時想要發(fā)泄一下,門也被踢壞了好幾次。”虞海河無奈地說,“但孩子畢竟心理還不成熟,等他們長大了,就懂事了。”
2012年,“幸福一家”的一名“女兒”有了自己的孩子,這讓虞海河觸動很深。“好像我們的輩分一下子升級了。”他笑言,看到這些孩子成家立業(yè),有了明確的未來,終于可以放心了。
看到孩子成家立業(yè)過的幸福,虞海河夫婦十分欣慰。受訪者供圖
已經(jīng)離開“幸福一家”的“兄弟姐妹”時常會相約回到這里,燒上一桌子好菜,聊聊家常,重溫成長的歲月。
曾在“幸福一家”住了6年的晶晶(化名),現(xiàn)在逢年過節(jié)都會回去看望“家人”,她說:“當自己有了孩子成了母親后,才深刻體會到阿婆、阿姨、叔叔的大愛、無私。”
虞海河及其母親、妻子十幾年如一日的善舉,也感染著虞海河的兩個兒子。
“媽媽,他們也有錯,你怎么只批評我”“媽媽,你帶他們出去玩,卻把我丟在家里”“媽媽,我好像不是你的親生兒子”……早幾年,戴其麗經(jīng)常被兒子“投訴”。
“今年,老大已經(jīng)參加工作了,小兒子上初一,他們都理解了我們,并打心底里把這些孩子當成了自己的兄弟姐妹。”戴其麗笑著說,這是她最為欣慰的事。
戴其麗(左一)和孩子們的合影。受訪者供圖
“幸福一家”,正如其名,不僅給了24個失去父母的孤兒或困難家庭的孩子以“幸福”,也讓虞海河一家更能體會人生的意義。
“我會做到做不下去為止,只要我的能力許可,還有孩子需要幫助,我就不會停下來。”這是虞海河許下的諾言。
作者:潘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