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榴莲芭乐丝瓜秋葵18,亚洲国产精品线播放,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中文在线观看www,久久精品国产欧美日韩亚洲,亚洲国产成人久久

在唐朝,乘風破浪的姐姐們都穿什么?

編輯:關玲 時間:7/13/2020 10:52:11 AM 瀏覽:2336

  在7世紀,中國也許是世界上服飾最精美的國家。

  此時的中國已有幾百年養蠶的經驗,繅絲和紡絲技術也已相當先進。

  考古學證據表明,在7世紀初,提花織機就能夠在一個圖案中合并多達3680根緯線。

  到9世紀時,織工已能夠輕松織造大型圖案了。有些團花圖案直徑達50厘米,織物的在機寬度可至123厘米。

  都城長安(今西安)開設有官辦紡織廠,每座紡織廠各司其職。其中有6座專司染色,4座專司紡紗,10座織造,5座生產繩帶。

陜西法門寺地宮出土唐代繡品

陜西法門寺地宮出土唐代繡品

  整個唐朝(618—907),中國女性的自由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這一點不僅體現在她們所穿著的服飾中,也可從允許她們從事的活動上得見究竟。

  她們可以跳舞、騎馬、擊鞠,纏足的習俗也尚未出現。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出現在這個朝代,也就不是巧合了。

唐·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畫中女性已不再佩戴遮面的冪籬

唐·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畫中女性已不再佩戴遮面的冪籬

  唐代女性精神的自由也體現在她們所穿著的服飾和發飾中。

  在618年之前,女性外出時需要佩戴一種被稱作冪籬的長長的面紗,部分原因是為了在防塵的同時也遮擋住自己的面容。

  650年左右,這種長冪籬被帷帽所取代,即只在寬檐的四周垂掛一層薄絹來防范路人窺視婦人容貌。

  到713年,帷帽消失不用。據《舊唐書》記載,婦人“靚妝露面,無復障蔽”。

在陜西禮泉縣昭陵發掘的燕德妃墓出土的《捧帷帽侍女圖》壁畫中,可見一位身穿半臂間色高腰條紋裙,頭梳單螺高髻的侍女,捧著一件帷帽

  在陜西禮泉縣昭陵發掘的燕德妃墓出土的《捧帷帽侍女圖》壁畫中,可見一位身穿半臂間色高腰條紋裙,頭梳單螺高髻的侍女,捧著一件帷帽

  在女皇武則天統治期間,婦人間開始流行穿著低領服飾。

  在這種低領服飾廣為流行之前,婦人的標準服飾是長袖上襦、長裙和帔子。

  上襦有窄袖,沒有衣扣,是將衣領交疊,右衽在外系緊。

  下裙在胸部位置用飾帶系緊,將上襦下面的部分卷蓋在裙下。帔子由一塊細長的紗或薄絲制成,約兩米長。

唐·周昉《揮扇仕女圖》(局部),這是一幅表現貴族女人生活的作品,周昉出身豪門顯宦,對唐朝的高層生活非常熟悉

  唐·周昉《揮扇仕女圖》(局部),這是一幅表現貴族女人生活的作品,周昉出身豪門顯宦,對唐朝的高層生活非常熟悉

  7世紀晚期,一種全新式樣的大膽裝束——緊身半臂上衣被引入進來。

  這種上衣在胸前敞開用細帶系結,或是有著敞開的寬大衣領套頭穿著。服裝領口裁得很低,將穿著者大部分的胸部袒露出來。

  不過這種半臂上裝之內仍然要穿著襦,在這種情況下,上襦只有兩條袖子露出可見。

永泰公主墓壁畫局部,可以看到許多穿著袒領襦裝的女性畫像

永泰公主墓壁畫局部,可以看到許多穿著袒領襦裝的女性畫像

  唐朝最鼎盛時期,還創造出一種舞姬穿著的迷人服飾。此時舞蹈并不是全部由專門舞姬表演。以豐腴著稱的楊貴妃就舞藝精湛。

  舞姬穿著的上襦同當時流行的一樣,領口很低,其肩部位置向外展開如同小小的翅膀。

  最引人注目的是其雙層衣袖,外面一層袖子會隨著舞蹈韻律而流動或旋轉。

  在衣袖上部額外加一層袖子是為了突出動感,而長裙下半部分伸展出來的飄帶也是出自同一目的。

  這套裝束腳下是“云頭履”——如此稱呼也是因為鞋子前面向上翻起的頭部很大。在唐代宮廷,這種裝束在舞姬之間非常流行。

這尊塑像的發式、鞋子與袍子式樣和上面的花紋體現了7世紀唐朝宮廷舞姬最流行的裝束

  這尊塑像的發式、鞋子與袍子式樣和上面的花紋體現了7世紀唐朝宮廷舞姬最流行的裝束

  在大美女楊貴妃的影響之下,女性服飾從8世紀開始變得愈加寬大。裙褶增多,袖子也越變越寬。

  追逐流行的女性競相攀比,放寬衣袖的尺寸。

  這些寬廣的袖子需要相當數量的面料來縫制,當時,一匹絲大約12米長,才剛好足夠縫制一件廣袖罩衫。因為對絲的使用太過奢侈,也促使唐文宗(827—840年在位)下令禁止縫制廣袖。

  但法令招致眾多不滿,并且可能未能施行,因為參照歷史記錄,在8世紀和9世紀的詩歌與繪畫中經常可見對穿著廣袖服飾婦人的描繪。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局部),畫中的兩名貴婦均身著無袖襦裙,襦裙之外又穿著寬松廣袖的薄紗罩衫,在她們的上臂之上還圍著繪有圖案的絲質帔子,這些衣服的袖子據測量至少有0.9米寬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局部),畫中的兩名貴婦均身著無袖襦裙,襦裙之外又穿著寬松廣袖的薄紗罩衫,在她們的上臂之上還圍著繪有圖案的絲質帔子,這些衣服的袖子據測量至少有0.9米寬

  隨著服飾越來越寬大,女性發式也相應變得愈加高大。

  唐朝女性對于發型非常苛求。她們將頭發梳成各種形狀和大小的發髻,盤在頭頂。義髻也被用來制造想要的發型樣式。

  這些發式還被賦予了各種奇思妙想的名字。有些名字重在描述,比如“云髻”“螺髻”“卷荷葉髻”“雙環望仙髻”等都暗示了這些發髻與眾不同的形狀。

  發髻中還會裝飾象牙或貝母梳子,金銀制成的步搖隨著佩戴者的走動而搖曳。宮廷貴婦還會在發髻中裝飾真假花卉。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局部),左邊貴婦頭上的花卉頭飾主要有金和朱紅兩種顏色。其中的朱紅色是用樹脂制成的漆涂在金屬箔片或金屬絲上而得到的,與朱砂混合在一起,就制造出這種明亮的紅色色彩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局部),左邊貴婦頭上的花卉頭飾主要有金和朱紅兩種顏色。其中的朱紅色是用樹脂制成的漆涂在金屬箔片或金屬絲上而得到的,與朱砂混合在一起,就制造出這種明亮的紅色色彩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局部),右邊這位貴婦的發髻高聳華麗,其中不只是她原本的頭發,也運用了義髻。大朵粉色的牡丹花也使得發髻更顯巍峨。此外,她的發髻上還裝點著小片藍色的翠鳥羽毛。她的黛眉描畫成“桂葉眉”的形狀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局部),右邊這位貴婦的發髻高聳華麗,其中不只是她原本的頭發,也運用了義髻。大朵粉色的牡丹花也使得發髻更顯巍峨。此外,她的發髻上還裝點著小片藍色的翠鳥羽毛。她的黛眉描畫成“桂葉眉”的形狀

  唐代女性很重視容貌,特別注意化妝修飾面龐,她們的化妝過程非常漫長。

  為了美化面龐,唐朝女性首先要在臉上敷粉,一般是鉛粉。胭脂的成分取自紅色植物的汁液。

  畫眉也是女子面部裝飾的一個重要部分。傳說于玄宗皇帝(712年—756年在位)鼓勵宮中貴婦開創新的眉形。

  他還曾命宮中的畫師繪制出他最喜歡的10種眉形,其中包括“小山眉”“垂珠眉”“卻月眉”等。畫眉時使用一種被稱作“黛”的深綠色礦物。

唐·佚名《唐人宮樂圖》,畫面描繪了一群宮中女眷圍著桌案宴飲行樂的場面,共畫十二位人物,其中貴婦十人,一個個高挽發髻,衣著華麗,姿態雍容,環案而坐,兩個侍女則是站立長案邊

  唐·佚名《唐人宮樂圖》,畫面描繪了一群宮中女眷圍著桌案宴飲行樂的場面,共畫十二位人物,其中貴婦十人,一個個高挽發髻,衣著華麗,姿態雍容,環案而坐,兩個侍女則是站立長案邊

唐代女性還會在額頭上貼花鈿裝飾。

  花鈿是用小片金箔或銀箔剪成的梅花或其他花朵圖案。其他材料,比如翠鳥羽毛等制作的花鈿在史料中也有提及。花鈿用一點點魚膠貼在女性額頭上的兩眉之間。

唐·佚名《唐人宮樂圖》(局部)

唐·佚名《唐人宮樂圖》(局部)

要完成化妝過程,唐代女性還要畫唇,在唇角畫上兩個小紅點,然后還要在兩邊太陽穴位置畫上兩條紅色曲線。最后兩種裝飾在907年以后被舍棄了。

新疆吐魯番市阿斯塔那206號墓出土,頭梳高髻,飾花鈿、斜紅和面靨并點唇的女俑

新疆吐魯番市阿斯塔那206號墓出土,頭梳高髻,飾花鈿、斜紅和面靨并點唇的女俑

  唐代詩人對女性的時尚裝束尤其關注,以至于他們很少描寫男性的服飾。

  有一種男女之間都很流行的服裝叫胡服,字面意思來講就是“外族胡人服裝”。

  居住在都城長安的外國人大部分都是來中國從事貿易活動的波斯人。波斯傳統服裝由齊臀外衣、用皮腰帶系緊的褲子和靴子組成。

  這種服裝充滿“外族”風情的元素就是其翻領——一種漢族服飾所缺少的特征。

陜西咸陽楊諫臣墓出土的彩繪胡服女立俑(左) 陜西乾縣永泰公主墓出土的三彩胡服騎馬女俑(右)

  陜西咸陽楊諫臣墓出土的彩繪胡服女立俑(左) 陜西乾縣永泰公主墓出土的三彩胡服騎馬女俑(右)

  比起寬松的漢族袍衫,穿短外衣和褲裝騎馬更加舒適。

  唐代女性的生活方式和男性一樣活躍,因此她們以極大的熱情接受了胡服,并將其轉變成了一種在男女之間都很流行的時尚。

?

本文節選自

在唐朝,乘風破浪的姐姐們都穿什么?

時尚通史

作者:【英】瑪尼·弗格 主編

譯者:陳磊

出版社: 中國畫報出版社

出版年: 2020-6

來源: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