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的貼心話語,吳若瑜都會記錄下來。
記者牛潔文吳國強攝影
核心提示|她不小心摔倒了,我去扶她,發現她的手都摔破了,手里的麻辣燙竟然一點都沒灑出來……近日,一山東小伙兒,堅持8年為女友寫“吃貨日記”的微博走紅網絡。其實,洛陽也有這樣一個媽媽,從兒子兩歲時開始為他記錄口述日記,如今已堅持4年半,1800多篇,約30萬字。這個洛陽“暖媽”,名叫吳若瑜。
堅持|四年多寫下1800多篇日記,約30萬字
今年38歲的吳若瑜,美麗時尚、聰明睿智。在她的桌子上,放著四五本厚厚的日記,A4紙大小,每頁紙上的字均為打印,為了增加趣味性,吳若瑜將部分字體調為彩色,童趣十足。
“你看,這是我給陶陶記下的第一篇日記,那時他才兩歲。”吳若瑜說。第一篇日記“誕生”于2011年1月1日,本子上寫了兩句話:“新年快樂!元旦快樂!”吳若瑜說,這是陶陶說的第一個有關節日祝福的話,很值得紀念,和所有“寶媽”一樣,提起兒子,吳若瑜滿臉驕傲。
漸漸地,陶陶的話越來越多,2012年1月21日,吳若瑜記錄到:星期六,晴。下午帶陶陶去滑冰,發現一只死去的小鴿子,表哥想去踩,陶陶大聲制止說:“小鴿子已經死了,不會動了,你不要去碰它了。它媽媽一定很想它的,我們就這樣看著它吧。小鴿子好可憐呀,它再也看不到媽媽了。”
除了記錄,“寶媽”還不忘為萌娃點贊,日記下方,吳若瑜“感慨”道:感動陶陶對生命的尊重,對弱小的憐惜,他會成為一個有愛的好孩子。
吳若瑜說,起初,是她以旁觀者的身份為陶陶記錄,2014年開始改為陶陶口述一天的經歷或趣事,媽媽代筆,日記中有陶陶和小伙伴的“小摩擦”,有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美好時光,充滿童真。
截至目前,吳若瑜已為兒子記錄1800多篇日記,約30萬字。
緣起|幼時語言能力較弱,幫兒子提高語言能力
提起記錄口述日記的初衷,吳若瑜說:“當時想法很簡單,就是希望提高兒子的語言能力。”
陶陶一歲半那年,吳若瑜發現,兒子與同齡人相比吐字很不清楚,語言能力也弱很多。“當時同齡寶寶能夠順暢地說兒歌,而陶陶只能模糊地說出只言片語,但各項身體指標都正常。”吳若瑜說,當時朋友們都以“貴人語遲”的古語來安慰她,但她和老公都很為兒子擔心。
陶陶兩歲時,夫妻倆決定捕捉兒子平日里的語言,記錄下來,晚上幫兒子練習發音和閱讀,吳若瑜把這種形式取名“口述日記”。“之所以選擇兒子說過的話,是因為他說出來的話,是他理解的,我們不想找一堆陶陶不了解的東西‘壓’給他。”吳若瑜說,為了不讓兒子感覺到負擔,她和老公定下了兩條規矩:一是要記錄孩子說過的原話,原汁原味;二是不準強迫孩子讀,他愿意讀就讀,不愿意就算了。
經過一年多的時間,陶陶的語言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甚至遠遠超過了同齡孩子。而四年多來,記日記早已成為了吳若瑜和兒子的習慣。“每到晚上,他都會主動找我寫日記。”吳若瑜話音剛落,陶陶連忙說:“我平日最喜歡看日記,感覺自己‘小時候’很有意思,以后也要堅持記日記,不然老了就沒有什么回憶了。”
感悟|母子倆有一份完整的記憶,一起回憶,是最大的快樂
吳若瑜說,一起和兒子看過去的日記是最開心的事。不過,偶爾倆人還會因為部分記憶不一樣而發生有趣的“爭執”。
昨日,倆人就因為2011年6月30日的日記“吵”了起來,日記中寫道:晚上在一家飯館吃完飯,陶陶指著桌子上的菜說:“媽媽,你看,剩下好多菜啊,別浪費了,我們讓服務員阿姨拿幾個塑料袋,把這些菜打包拿回家給爸爸吃吧。”
但究竟回去后爸爸吃還是沒吃,倆人意見不一。“我記得爸爸好像沒有吃。”“不,我記得他吃了……”倆人你一言、我一語,最后都笑了起來。
“很多事情不被記錄就很容易被遺忘,能和孩子有一份完整的記憶,一起回憶,甚至因為記憶不同而‘爭吵’,這就是幸福。”吳若瑜說,很多家長會問她,記日記這么麻煩,她是怎么做到的,其實“樂在其中”就是她能做到的原因。“實際上,這件事中,收獲最多的是我,孩子越大,家長參與到孩子成長的機會就越小,我很珍惜這樣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