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午飯時間去北京像素,就會發現到處是外賣小哥忙碌的身影,跟著走你就能發現102家開在走廊里的小餐館。看了后廚污水橫流,蒼蠅亂飛,你可能再不想訂外賣了。
逼仄的格子間,洗碗池內洗拖把,菜墩放在地上切肉,肉串在垃圾桶上串成,就是在這樣的地方,土豆粉、燉菜、烤串等外賣快餐被快速生產,送給附近居民樓、寫字間里的訂餐者。
兩個月來,新京報多路記者進入飯館暗訪,陸續應聘9家飯館服務員、雜工。它們無一例外均無“餐飲許可”,在外賣平臺的默許下上線,搖身變成生意火爆的正規店。它們店面狹小,專營外賣,北京像素物業部門直言,這里的100余家餐館,90%以上都是無照經營。
網絡訂餐在改變寫字樓白領、社區居民日常習慣的同時,也出現了泥沙俱下的情況,形成了這個萬人規模的“外賣村”。
102家走廊餐館
樓房鱗次櫛比、人流密集,地鐵6號線到終點站草房站B口出來就是中弘·北京像素小區。這個位于五環外的大型社區,是北京東部最密集的居住區。21棟建筑以宛如風車形狀排列分布,從上空俯瞰,時尚又浪漫。
小區內21棟樓僅以顏色區分,七彩色塊中住有9700余戶居民,商住兩用的房屋屬性吸引了大量創業者和租客,小區周圍亦有30余棟寫字樓。
像素北區為居住區,并沒有對外經營的門臉,每棟樓的一層還是開起了餐館、足療、美發店,這些小店招牌對外,店門則從樓道進入。
昏暗的樓道內,五顏六色的霓虹燈讓人有種進入商業街的錯覺。記者統計,北區共11棟樓,大大小小飯館有102家,其中73家上了外賣平臺。一到飯點,百度、美團、餓了么等送餐員,就騎著電動車來回穿梭。
整個像素北區餐館分兩種經營模式,一種是加盟連鎖店,如嘉和一品、kao烤肉飯、如意餛飩、楊銘宇黃燜雞米飯等,另一種是家庭式作坊,沒有任何證照。上下兩層的餐館,不足平米,但這要包括廚房、餐廳、雜貨間、洗手間以及店主的臥室。因此每間餐館真正用于客人堂食的面積有限,一般僅擺得下三四張餐桌。
多家餐館老板介紹,自2011年北區建成交房,這些飯館就出現了,到了2013年,漸漸上了外賣平臺。沒有環保測評、沒有營業執照、沒有衛生許可和餐飲許可證,并不影響開店。小區里競爭激烈,每年甚至每月都有新店退出或者新加入。
“有檢查就關幾天門,店主也不擔心相關部門的檢查。”一家外賣平臺業務經理透露,小區物業曾提出把所有飯館集中到9號樓,統一管理,但最終沒有推進。目前的管理僅是“早上偶爾會去檢查樓道,看看有沒有招牌占道,垃圾有沒有及時清理”。
“楊銘宇黃燜雞米飯”等多家快餐店的老板表示已做好了撤出來的準備,大家明顯感覺今年不如前兩年生意好,老板和店鋪也是換了一批又一批。
“過年之后食藥監的人來過,一直勸搬走,總聽到風聲說要關了,還沒動靜。”上述雞米飯快餐的老板娘稱其在朝陽長楹天街又開了一家新店,“那家合規,不怕被查”。
知名加盟店仍無照開店
作為北京知名中餐連鎖品牌,“嘉和一品”也出現在了北京像素小區。在北區11號樓一層115室,100余平米上下兩層,容納了嘉和一品(像素店)的堂食、廚房和雜貨間。
嘉和一品像素店開了一年,老板并未露面。23歲的梁軍(化名)是這家加盟店的店長,全程看管店面。生意忙的時候,他也會挽起袖子去后廚拌涼菜。
“快嘗嘗皮蛋瘦肉粥,有沒有過期。”可能感覺粥的味道不對,梁軍趕緊詢問后廚。“才三天,沒有過期”。得到后廚回答后,梁軍麻利地將粥打包,交給送餐員。嘉和一品加盟部員工透露,菜品食材都是半成品,全部由總部中央廚房配送,“粥的保質期是5天,面點保質期一個月”。
店小問題卻不少,“再洗不干凈,一個盤子罰200”,多次遭食客反映后,梁軍終于發火了。洗碗工非常委屈,想要辭職。洗碗的水池經常被另一員工涮洗拖把,敞口垃圾桶緊挨水池,加上旁邊待洗的肉食,吸引了不少蒼蠅。而這些,梁軍沒有注意到,廚房門一關,就是干干凈凈的堂食區了。
一層的堂食區只有三套桌椅,挨著桌椅的墻壁內,還有兩個大煤氣罐,由一小門遮掩,貼上了與墻壁同色的壁紙。到了飯點,堂食三張桌子也難以坐滿,但外賣軟件的接單聲卻響個不停,有時等餐的送餐員甚至比食客都多。嘉和一品憑借著極快的出餐率,在美團和百度兩家的外賣月銷量達2000余單。
然而這些依然不夠,嘉和一品像素店的加盟費達30萬元,根據加盟協議,經營不善將被撤店。嘉和一品加盟部員工表示,每個加盟店也需要辦理獨立的營業執照。像素小區的加盟店在籌辦初期稱可以辦證,辦證和店鋪裝修同時進行,然而店鋪裝修完畢,證照卻一直沒辦下來。
北京像素物業公司客服部馬經理表示,2011年像素北區建成后,由于周邊沒有餐館,就默許一層底商經營餐館,從而形成風氣。
由于小區樓房商住兩用,業主出租開餐館是個人行為,馬經理稱,物業苦于沒有強制清理權利,管不了。如果有嚴重擾民現象,得到其他業主授權后,物業可以代為起訴。對于一層現在新裝修的店鋪,物業要求其簽訂裝修協議,禁止餐飲經營,但已有的102家餐館,仍無法管理。
“像素餐館90%沒有證照”,馬經理稱,對于小區餐館無照經營的情況,物業已經上報給工商、食藥監等部門,曾清查過一次,但現在依然存在。
個別商家辦“管理執照”掩人耳目
按照正常流程,申請開餐館需要前置審批,即在工商部門拿到營業執照前,必須先得到餐飲服務許可證,兩證齊全才可到稅務部門辦理稅務登記。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北京像素個別有“工商執照”的餐館,用的都是餐飲管理執照,按照規定,其經營范圍并不包含餐飲服務。
“方芳你終于當上方總了!”6月30日下午,北區4號樓125室的“望京小腰”燒烤店老板揮舞著一張紙,大步走進店里喊著。方芳掐斷手中的煙,接過來看了又看。這是一份餐飲管理營業執照,以公司名義注冊,經營范圍并不包含餐飲生產經營。“望京小腰”燒烤店開了兩年,方芳終于通過關系辦下“管理”執照。
“望京小腰”上下兩層只有八十余平米,一層只能同時容納24個食客,廚房3個人就轉不開身了,不足兩平米的雜貨間里,洗碗的水池“可以涮拖把,必要的時候洗碗”。樓梯下的狹小空間除了放打掃工具,還有毛豆、肉食。
空間不大,難不住方芳。門一關,堂食區就是廚房,切肉、串串,方芳一一教給員工。為了方便,一些雜工坐在凳子上,把肉盆放在腿前串。也有一位專門串小腰的員工,一直在雜貨間操作,手邊就是垃圾桶,蒼蠅亂飛。方芳并不在意這些,串烤好了她也會拿起幾串嘗嘗。
燒烤店隔壁的“小妖麻辣面”老板也是方芳,剛開兩個月,生意不好。每餐新泡的面幾乎都會剩下,就留到下一頓給食客吃。
但是方芳顧不上面館,天剛擦黑,燒烤店就爆滿,二樓員工宿舍也騰出來招待客人,再坐不下,就去隔壁面館坐。擼串、喝酒、聊天,食客要吃到半夜一兩點才全部散去。員工依然不能休息,他們得繼續串串到凌晨三四點。
“望京小腰”和“小妖麻辣面”僅上了百度外賣,單量并不多,每月200多單。6月30日下午,收到百度外賣區域經理要求上傳照片的電話,方芳很不耐煩,上網搜了圖片沒有合適的也不再理睬。
小吃店聚集“啥證沒有也沒人查”
北區5號樓102室的“小東北家常菜”是像素社區的老店,開了五年,并以每月2000多單的外賣量保持著一定的人氣。
憑借自己的人脈,老板楊明(化名)借到了朋友的工商執照,在美團和百度外賣平臺上線外賣,近期又重新回歸餓了么,其中美團外賣為其銷量貢獻最多,每月達1700余單。
5000元的月租使楊明在各個方面節省開支,樓上白天堂食的區域,也是送餐員晚上睡覺的地方,垃圾桶翻找到了被誤扔的粉條,拿回來繼續使用。
生意的火爆讓他們無暇打掃廚房,油垢堆積在灶臺的四周,各種調料罐散落在水池旁邊,水池里涮完拖把又堆上碗筷。蒼蠅時不時停留在砧板上,它們偶爾也會“光臨”煮熟后放在地上晾了一天的豬大腸。面對在堂食區到處飛舞的蒼蠅,楊明笑稱蒼蠅是自己家養的。
如果不是因為老板受傷,像素4號樓的一層“吉太太灌湯蒸餃”分店可能早就開了起來。老板田源(化名)想著把吉太太灌湯蒸餃做成連鎖店。“我已經都找好人了,要注冊公司、申請商標了,有專門干這個的,一千塊錢,公章都有。”
“只要先p個假照,在網上申請,走流程,等業務經理找商家的時候,好好跟他說說,就沒問題。”
“我現在和業務經理們都好熟,什么事兒都好說。”田源說連營業執照都是“他們教我p的”。
“每個人有自己的手段,我就是喝酒。”這是田源引以為傲的做事方法。
位于像素小區8號樓118的“姥家鍋烙熱面”卻不以外賣取勝。這家以東北菜為主的快餐店十二塊錢就能吃到二十個菜,還贈綠豆湯,吸引不少周邊的上班族。
“我們是薄利多銷”,老板劉紅(化名)懂得在各個細節上“節約”成本,顧客沒有吃完的鹵會回收給下一位顧客吃。
中午食客較多,需要不斷清洗餐盤,廚師吩咐“多放洗潔精,一池水洗完了再換”,因此,整個中午的餐盤都從渾水中撈出簡單沖洗循環使用。菜品消耗得快,劉紅不得不吩咐加炒幾個,快要熟了,廚師拎起菜勺放在嘴邊嘗,嘗完再倒回鍋里。
“啥證沒有,也沒人來檢查”,劉紅毫不擔心如此操作會有什么問題,事實上,他們自家人也吃在這種環境下做出的飯菜,并將變味的豬肝倒給服務員吃。
小吃店招人,只求能熬夜無需健康證
“您有新的餓了么訂單,請及時處理。”一到中午飯點,“吉太太灌湯蒸餃”訂餐系統提示音就頻繁響起。
“來單了”,雜工小楊加快了搟餃子皮的速度。
小楊20歲,剛來兩天,和另外兩個女員工一樣,兼職后廚和服務員。小楊來找工作的時候沒有身份證和健康證,甚至沒有被老板問及姓名,只是承諾可以熬夜到兩三點,不用回老家農忙,就順利入職。
老板田源說,現在他最迫切的,就是重開夜班,“一晚上能掙七八百,過了十點別人家單子最多的時候我卻關門了”,他把這個希望寄托在小楊的快速成長上。
在餐館干活,最重要的就是動作麻利。小楊認真地洗韭菜,被餐館40多歲的后廚順手奪過來,迅速地沖了一下,扔上案板。嘴里說著:“太慢了,沖一下就行。” “你不能老洗手!你這樣,忙起來的時候哪顧得上!?”
做皮蛋瘦肉粥的時候,這名后廚把剩米飯舀出半碗,摻些水,手伸進碗里,把米飯抓碎。“抓得碎一點,如果有疙瘩,會讓客人覺得不新鮮。”
那天晚上9點剛過,客人就已散去,老板田源眉頭皺得老高。第一天開夜班,并沒有迎來他想象中的訂單高峰。這家店大多數的外賣訂單來自餓了么平臺,然而排名并不靠前。田源不停地刷手機,數排名:“餓了么80多名,沒戲了今天晚上。去年的時候一直都是十幾名,因為沒證,今年3·15一查,全傻眼了。”
(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