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榴莲芭乐丝瓜秋葵18,亚洲国产精品线播放,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中文在线观看www,久久精品国产欧美日韩亚洲,亚洲国产成人久久

大通,農民畫里的“年味兒”

編輯:李慧勤 時間:2/13/2016 9:31:56 AM 瀏覽:2456

來自《青海日報》

??? (一)

??? 窗外,寒風陣陣,雪花飛舞;窗內,畫家走筆,春意濃濃。

??? 2016年1月21日,農歷臘月十二,年味兒越來越濃。我們一行走進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橋頭鎮被譽為大通農民畫“創作基地”的新添堡村。一番寒暄之后,筆者不由地從眾多的農民畫作品中分揀出“年味兒”十足的幾幅代表作——

?????灶膛里,柴火正旺。兩位穿著尕布鞋、花棉襖的農家大嫂,一個正將搟面杖伸進鍋中攪動,另一位懷抱盛滿豌豆面的升子,不斷將面撒入鍋中,豆面攪團的香味溢滿廚房,連小花狗也靜立一角,仿佛等待著攪團出鍋大快朵頤。臘八節大家要吃攪團,過了臘八就是年了,鄉村的“年味兒”順著攪團的清香冉冉升起——這是大通農民畫《撒攪團》的畫面場景。

??? 一鏊金黃金黃的“爐饃饃”又要出爐了!兩位土族大姐正小心翼翼抬起布滿火灰的大鏊蓋。這“爐饃饃”可是農家過年前必備的年饃饃,已經出鍋的“爐饃饃”如金黃的花朵開放。其間土火鍋、水缸、蒸籠、木桶、篩子……這些親切的老物件牽扯著每個人的鄉愁。年更近了,“年味兒”更濃了——這是大通農民畫《“爐饃饃”》的畫面場景。

??? 八位面目俊朗,身形彪悍的小伙子動作各異,將一條盤曲的彩色長龍舞得上下翻飛;擂鼓的、打镲的、吹奏的,勁道十足;“胖婆娘”、“拉花姐兒”等等各類社火人物舞動紅綢、打起燈籠。尺幅之內,這22個不同人物把畫面裝扮得熱鬧非凡,濃濃的“年味兒”伴隨濃郁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這是大通農民畫《慶豐收》的畫面場景。

??? 雄獅起舞,鞭炮齊鳴,大紅燈籠成排高高掛起。土族阿吾和阿姑身著艷麗的服裝扭起了秧歌,羽扇搖動,燈籠舞起,一個神采飛揚,一個粉面含羞。新時期農民的幸福生活伴著新春的雪花飛出畫面——這是大通農民畫《吉祥新春》的畫面場景。 一幅幅大通農民畫,猶如一縷縷暖意融融的春風,把我們帶進了一個充滿和諧、充滿歡樂、充滿詩情畫意的鄉土田園……

??? (二)

??? 2007年大通農民畫被列入青海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年61歲的村民劉成社是大通農民畫的傳承人之一。問及新添堡村農民畫發展的歷程,他慢慢打開了話匣子。

??? 上世紀70年代初,在縣文化館藝術館員顧軍的熱心關注下,新天堡村村民、第一位農民畫家朱錦忠開始農民畫創作。劉成社與朱錦忠當時都是村里的油畫匠,走村串戶給附近村民油漆繪畫箱柜、棺材。1972年,在朱錦忠的引導下,自小喜愛繪畫的劉成社走進農民畫創作隊伍。

??? 在省群眾藝術館趙繼光、大通縣文化館顧軍、秦環玉等老一輩畫家的關注支持下,農民畫創作者們不斷接受省、市、縣各種規格的培訓教育,繪畫水平不斷提高,從事農民畫創作的人也越來越多。

??? “最難忘的是1991年冬天,我們新添堡村舉辦第一屆農民畫‘家庭學習班’。”劉成社說。那年邀請趙繼光、秦環玉、陳榮滿等畫家到家中為村里的30多名男女青年農民畫愛好者授課。培訓班在朱錦忠家中舉行,天氣冷的時候,大家在朱錦忠家圍案聽課;天氣好了,大家就在院子里聽老師講課。這次培訓改變了大通農民畫的傳統畫風,尤其是在表現技法、畫面背景、色塊處理等方面有了突破性進展。近一個月的培訓結束后,征集到了五六十幅學員作品在村小學舉辦了畫展。“畫展當天村里來了許多人,包括省、市、縣文化部門的專家,各路記者也趕來看畫展……村民們頭一回看到那么多小汽車開進村里,許多村民開始理解什么是農民畫,并為自己的村莊驕傲。當時熱鬧得像過年一樣!”劉成社高興地說。家庭學習班的成功舉辦,吸引了很多男女青年加入到了學習農民畫的隊伍里。

????1992年,朱錦忠家中繼續舉辦了第二屆農民畫“家庭學習班”,學員增加到40余人,附近黃家寨、景陽等鄉鎮的農民畫愛好者紛紛趕來參加培訓,培訓后又舉辦了一期學員作品展覽。《夯歌》《強藏毯》《磨房》《采石》等優秀作品都是這一時期創作的。大通農民畫創作出現了新的高峰期。新添堡村成為名副其實的大通農民畫“創作基地”。

??? 劉成社說,自小生活在農村,積累了許多繪畫創作素材。例如小時候經常幫助一些婦女畫枕頭和門簾上要刺繡的圖案,這讓自己熟悉掌握了當地民間刺繡的圖案風格,并把其融入到農民畫創作之中,加強了自己繪畫時的即興創作能力。

??? 指著自家墻壁上一幅長約1.2米的大幅農民畫作品,劉成社說,這些年自己一邊務農、一邊受邀到各地的鄉村寺廟彩繪壁畫,還爭取時間創作農民畫。這一幅《盛景家園》因為畫面設計比較大,從草圖到完成畫了好幾年。現在歲數大了,不再隨便外出掙錢了,2016年,自己會投入更多時間在農民畫創作上。

??? 大通新添堡農民畫第一人朱錦忠是“年味兒”農民畫《“爐饃饃”》和《慶豐收》的作者。出生于1950年的朱錦忠自幼喜愛繪畫,農家土墻、木板壁、田間的土崖頭都是他小時候的畫板。雖然只讀過一年小學,但是憑借對繪畫的熱愛,和堅持不懈地探索學習,朱錦忠成長為中國農民畫創作研究會研究員、中國農民書畫一級畫師。1979年,朱錦忠的作品《工地炊事員》《洋芋豐收》入選全國首屆農民畫展。1995年,他的代表作《賣花女》獲得“第四屆世界婦女代表大會巾幗畫展”金獎,由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慶豐收》《西部紅》《“爐饃饃”》等22幅作品先后被加拿大、日本國際友人收藏。朱錦忠的繪畫創作不僅影響和帶動了身邊的兄弟子侄,還帶動了村里許多熱愛繪畫的村民投入到農民畫創作中來。

??? 受大哥的影響,朱錦忠最小的弟弟朱錦明也喜好繪畫,后來考入青海師范大學美術系學習國畫專業。如今,朱錦明已成為一名美術專業教師。業余時間,他仍然要畫一些農民畫。朱錦明說,盡管大哥英年早逝,但他對我們的影響是終身的。現在繼續堅持創作農民畫的原因就是想將大哥的事業傳承發展下去。“年味兒”十足的農民畫《吉祥新春》就是朱錦明的作品。

??? 年過五十的史家星是另一位大通農民畫傳承人,他是朱錦忠的學生之一。史家星的農民畫作品創作思路開闊,筆調夸張大方。農民畫《民間作坊》和《喜鬧新春》就是他的作品。近年來,國家實施新農村建設項目,史家星經常受邀到各鄉鎮新農村繪制文化墻,他常常把農民畫的藝術特色融入文化墻的繪制當中,受到當地干部和農民群眾的的歡迎。

??? (三)

??? 大通農民畫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先后涌現出一批農民畫創作隊伍,形成了以新添堡村為中心的農民畫“創作基地”。大通農民畫廣泛吸收、借鑒年畫、皮影、剪紙、刺繡、雕刻、卡通畫等藝術表現手法,造型夸張生動,色彩對比強烈,內容豐富,直白地表達出了作者向往美好生活的樸素情感,營造出了充滿歡樂美好的氣氛和樂觀向上的精神氣象,具有強烈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

??? 20世紀80年代初,大通縣文化館開始舉辦農民畫學習班,每年組織全縣農民畫作者和繪畫愛好者學習一個月,邀請馬西光、賈允中、邵華、朱成林等專業畫家授課,還數次組織農民畫作者朱錦忠等人赴陜西戶縣學習交流農民畫創作,這些學習培養活動對大通農民畫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此后農民畫創作技法開始由寫實向裝飾性轉變,尤其是人物趨向了民族性,少數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服飾為農民畫家提供了豐富的創作資源。

??? 近年來,一些老農民畫家陸續離世,目前大通農民畫創作人員只剩11人,其中9人是新添堡村民。談及今后大通農民畫的傳承和發展,大家也不無憂慮。

??? 如何創新大通農民畫的傳承方式,讓更多年輕人喜歡和從事農民畫創作呢?大家熱烈地討論起來了。

??? 除了以往師傅帶徒弟的形式,能不能在職業學校開設課程將農民畫納入職業教育?能不能把農民畫創作培訓像“陽光工程”一樣抓起來,定期邀請專業畫家定期培訓指導農民畫作者的創作,組織大通農民畫家走出去參觀學習?如何打造新添堡村這個農民畫“創作基地”,讓農民畫成為新添堡村的文化品牌?

??? 大伙兒你一言我一語開始發表自己的見解。他們的期望是農民畫創作者們既要多讀書、多學習,不斷提升文化素養和繪畫水平,也要擺脫目前的農民畫創作者的文化局限,讓農民畫的整體水平得到提升。同時,農民畫家們迫切需要政府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投資和扶持力度,努力實現畫家們“繪畫理想”與“致富心愿”的雙贏。

??? 當筆者將大通縣剛剛編印出的《錦繡家園——民族團結進步主題農民畫專輯》交到農民畫家劉成社、史家星、朱錦明三人手中時,驚喜之余,他們深深地感慨:“這本畫冊是對于以往大通農民畫的一個總結,也是第一本大通農民畫家的畫冊啊!”轉而他們又欣喜地告訴筆者:新添堡新村已經修建完工, 2016年春節之后,大家就要整體搬遷到新村。新村修建時還專門為農民畫家們設置了幾間繪畫創作室,為農民畫的傳承發展提供幫助。我們的農民畫創作,就要在新村里開始了…… 迎著臘月的寒風,筆者一行依依不舍走出新添堡村,卻走不出農民畫里的村莊,走不出農民畫里的“年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