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瑞典科學家、一名美國科學家和一名擁有美國和土耳其雙重國籍的科學家因在DNA(脫氧核糖核酸)修復方面的研究而分享2015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諾貝爾化學獎評審委員會7日在瑞典皇家科學院會議廳宣布這一消息時認定,3名獲獎者的研究在分子水平上描繪了細胞如何修復DNA并維護遺傳信息,為創(chuàng)新癌癥治療手段提供了廣闊前景。
修復“生命密碼”
3名獲獎者分別是77歲的英國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名譽教授、瑞典人托馬斯·林達爾、生于1946年的美國杜克大學醫(yī)學院教授保羅·莫德里以及69歲的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醫(yī)學院教授阿齊茲·桑賈爾。其中,桑賈爾出生在土耳其薩武爾,同時擁有美國和土耳其國籍。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獎金共800萬瑞典克朗(約合92萬美元),將由這三位獲獎者分享。
諾貝爾化學獎評審委員會在聲明中說,3名獲獎者的研究在人類了解活細胞功能、從分子層面解釋遺傳性疾病成因以及癌癥發(fā)生發(fā)展和人體衰老的機制方面作出了“決定性貢獻”。
DNA是一種分子,可組成遺傳指令、引導生物發(fā)育和生命機能運作,帶有遺傳信息的DNA片段被稱為基因。DNA每天會因受到紫外線、自由基和致癌物質(zhì)的侵襲而受損。然而,科學界曾一直認為DNA是一種穩(wěn)定的分子,直到上世紀70年代,林達爾的研究才打破這一設想。
由于認定DNA的衰變速度與人類生命的衰亡進程并不一致,林達爾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了能夠不斷抵消DNA崩潰的堿基切除修復這一分子機理。桑賈爾則繪制出了核苷酸切除修復機制,展現(xiàn)出細胞如何修復紫外線對DNA造成的損傷。莫德里更是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了在細胞分裂過程中DNA復制時的細胞“糾錯”機理。
豐富治癌手段
評審委員會表示,除去每天受到的外部“攻擊”,DNA本身也具有內(nèi)部不穩(wěn)定性。人類的遺傳物質(zhì)之所以沒有解體,正是得益于一個能夠監(jiān)控并修復DNA的分子系統(tǒng)。
“他們(的這一發(fā)現(xiàn))不僅深化了我們對人體如何運作的了解,”聲明說,“還會為豐富拯救生命的治療手段開辟(前景)。”
林達爾在現(xiàn)場電話連線時說,自己能獲獎相當驚喜。他表示,DNA大量受損會誘發(fā)癌癥和其他嚴重疾病,“因此我們希望盡可能地對抗這種損傷,而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摸透這些損傷形成的機理。”
另一名獲獎者桑賈爾同樣激動不已,甚至有些語無倫次。他說,通知電話打來時自己正在睡覺。“電話是我妻子接的,她叫醒了我。我根本沒想到(會獲獎),太吃驚了。我盡量讓話語連貫……這是一次愉快的經(jīng)歷。”
新華社特稿
來源:大河網(wǎng)-大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