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學和香薰爐
持寶人:市民張愛學
收藏經歷:市民張愛學今年46歲,出身于書香門弟,祖祖輩輩都以教書為生。這個香薰爐,是張愛學的父親傳給他的。“我父親告訴我,從他記事起,就看到這個香薰爐放在家里的書案上。伴著裊裊香煙的是朗朗的讀書聲。”張愛學說,在他的心目中,父親傳給他的不僅是一個香薰爐,還是好讀書、好學習的好習慣。
“此次,我想請專家幫忙鑒定一下它的年代。之后我想把它傳給我的孩子,讓好的家風延續下去。”張愛學說。
此寶貝值4萬元
鑒定人:駐馬店市收藏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張進才
藏品特征:這是一個圓形的白銅香熏爐,雙耳三足帶蓋。長約24厘米,寬約22厘米。蓋子頂端有一只獅子,雙耳各有一個獅子頭。爐身刻有“歲寒三友”——梅花、松樹和蘭花。底部正中間刻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個字。
相關背景資料:香熏亦稱香爐、熏籠,是點燃熏料驅趕蚊蟲的器物。使用香熏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自兩漢以來,歷朝歷代一直延續不斷。古代較早的香熏均為陶瓷燒制。明清時期,香熏的制作和使用進入了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故宮內大殿、書房、內寢皆置高三四尺的巨大熏爐,多為掐絲琺瑯等景泰藍精品,也有鑄銅鎏金、鏨刻精美的極品,彰顯豪華高貴的皇室氣派。當時的文人雅士,也多喜歡在書案上陳設造型各異、紋飾典雅的香熏爐,以營造怡性逸情的高雅意境氛圍。
鑒定評語:這個銅爐的材質是德國白銀,俗稱“洋白銀”。從這個香薰爐的裝飾手法上看,爐身和蓋子上共有三只獅子,這是清代晚期的明顯標志,因此鑒定年代為清末明初。當時,這種香薰爐是一般寺廟、祠堂點香用的。從整個香薰爐的外型來看,造型生動、莊嚴,線條流暢。因它銅質精,造型美,保存完好,所以極具鑒賞與收藏價值。
鑒定年代:清末明初
估計價格:4萬元
本欄僅代表個人觀點 不代表本報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