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蘇北
轉眼之間,中國已經成了全球旅游大國。
節假日,黃金周,人們紛紛背起行囊,走出家門,走出國門。觀光游、休閑游,組團游、自助游,生態游、購物游……隨著社會的開放,隨著財富的增加,旅游,已經從以往的生活奢侈品變成了老百姓的日常消費品,并迅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行走中的國人,給世界的發展帶去了巨大的商機,也給文明的傳播留下了難言的詰問。
我國本是禮儀之邦。但翻翻媒體信息,一些同胞的言行還是讓人汗顏:城市地鐵中為搶占座位大打出手,國際航班上為行李擺放吵鬧不休,埃及神廟里不忘涂鴉“到此一游”,新近又曝出“中國游客盧浮宮手持假門票”的新聞……這些不文明行為在媒體聚光燈下顯得格外刺眼。
一些國家的旅游景點和酒店居然張貼出只有中文的告示牌:“請勿大聲喧嘩”“請勿隨地吐痰” “請勿亂扔垃圾”。是歧視,還是警示?陋習難改,給我們的旅途平添了諸多煩惱,給國人的尊嚴也帶來了無形傷害。
我們總想給世界帶去中國話語、中國形象、中國價值,其實,最有效的傳播、承載和代表,恰恰是最普通的中國人的一言一行。
我們怎么去努力涵養自己的行走文明?如何去全面提升國民的人文素養?
還是要從娃娃抓起,從學校、家庭、社會的公民教育抓起。喚醒每一個人心中獨立、平等和尊嚴的意識,引導每一個人自覺認同、堅定恪守社會主流文化價值和道德法制規范,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內容。學生的課本里早已有公民的思想品德教育,從內容的高蹈和指向的遠大看,不可謂不重視。
可是,從貼近社會生活、貼近學生實際的視角看去,還遠遠不能滿足需求。有記者采訪中聽到老師同學的回答,不少是“枯燥”“空洞”,理論性強,說教味濃,與學生的生活脫節,與社會的需求隔膜。
另外,當下學校重視的還是高考的獨木橋,還是考核的指揮棒,專業科目的努力是立竿見影的進步,思想品德的提升是潛移默化的功效,公民教育的成效是一種浸潤和涵養,如何簡單以分數度量?于是,人文情懷的培養,生命意識、公共意識、規則意識的樹立,感恩之心、關懷之心、敬畏之心的熏陶,很難擺上應有的位置。
在應試教育的沖擊和就業困局的倒逼中,公民教育在學校課程中很難逃脫邊緣化的命運。這一切,都給學生的角色化、社會化成長投下了縷縷濃重的陰影。至于家庭、社會的公民教育,基本上付之闕如。當前的種種社會亂象,也多是這一缺失結出的苦果。
文明也是一種建設,一種養成。全國文明城市的創建和評選,已有經年,有力地助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優化、文明素質的提高和全面發展的進程。從環境育人,到文化樹人,從有形之手的行政推動,到無形之手的需求拉動,從城市與鄉村一體,到市民與新市民共建,文明,已經成為不少城市百姓的生活方式、日常敘事。
但是,也有一些地方,老百姓對政府嘖有煩言:為什么年年在創建,但城鄉臟、亂、差難題還是遲遲得不到治理?為什么獎牌頒授之日,就是不少創建舉措終結之時?為什么不惜代價去經營城市形象、打造文化地標,而對城市特色、城市品質卻毫不在意?顯然,轟轟烈烈的背后,有形式主義、政績工程的思路在作祟。
另外,越來越多的城市紛紛尋找、塑造城市精神,以凝心聚氣,引領新一輪城市發展潮流,這無疑是文化的自覺與自信。但是,我們也看到,不少城市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爭先恐后的命名和宣傳,很快便淪為一時之秀,漸漸歸于沉寂,撒落的只是一些沒有人文根柢的文字泡沫和一些缺失生命汁液的空洞口號。
還有日常的文化建設,同樣有著嚴重的缺位和錯位。看看我們的報章網絡,影視屏幕,街頭書攤,究竟承擔了多少公民教育的責任?倒是暴力的血腥、色情的泛濫和財富的貪婪,往往成了競相追逐的熱門選題。
行走不僅是文明的展示和傳播,同時也是文明的欣賞和汲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從自然中感悟,從不同的文化環境中感悟,從“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的多樣性文化交流、撞擊和融合中去感悟,也是一條文明提升的捷徑。每一次出外行走,都應是一次文明的游學之旅。
有朋友不久前連續到了美國、俄羅斯,向筆者講述了出國感觸:美國人愛讀書。火車站,見母子倆等車,剛出生幾天的嬰兒在童車里熟睡,一旁年輕的母親席地而坐,手中捧讀的是書。俄羅斯人愛讀書。公交站,有一位長頭發、留胡須的青年在依序排隊,看模樣,就像我們習見的街頭問題青年,聚精會神,手中捧讀的也是書。朋友上前看清,是人物傳記。
我們在國內,身邊常見的多是埋頭沉湎于手機的另一番景象。引人深思、令人警醒的是:長此以往,一個愛捧書本的人群和一個愛捧手機的人群,他們的文化底蘊他們的人生追求他們的發展思維,將會生發出怎樣深刻的差異呢?
中國對外開放的內涵在不斷深化,中國人融入世界文明的進程在不斷加快。身為一個行者,去努力感知域外的新鮮事物,去積極汲取人類的先進文明,去自覺呼應共同的價值追求,把耳濡目染的點點滴滴帶進自己的行囊,這或許是意外的但卻可能是更有價值的收獲。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一個游客行走意識的覺醒和提升,都將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參與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