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櫻花的開放,火爆的賞花潮正在攪動江城。本埠多家媒體都報道了這樣的盛況:僅3月22日一天,近10萬人進入武漢大學,東湖櫻花園也接待了近4萬游客,其中外地游客占據相當比例。
不僅僅是櫻花開放的季節,梅花、牡丹、荷花、郁金香,不同的時令,不同的花景,聚合而成密集的視覺沖擊,讓武漢在近年來逐漸獲得了“新花城”的稱號。也不僅僅是武漢,沙洋的油菜花、麻城的杜鵑、京山的茶花等也呈異軍突起,鮮花開放便成旅游盛景,有了響當當的名號。
伴隨“花景觀”的日益突出,整個城市的面貌也由此變得豐富化、多樣化,甚至成為新的城市特質。不難看到的是,這種變化是顯著的。坦誠而言,就在前些年,賞花在武漢的旅游景觀中并不突出,或者說并不具規模,這個城市給人的印象和觀感,也離“花城”的形象有相當距離。而今天,這種新的城市名片正在走向全國、爆發影響,外地、外省游客的大量涌入就是極好證明。
花之美成為城市顯性形象、新興特質,無疑是一個城市、一個地域更美、更迷人的象征。普羅旺斯的薰衣草、荷蘭的郁金香、保加利亞的玫瑰,為何能令全球向往,令世界醉心,啟示意義很明確。花只綻放于一時,但花在城市面貌中的位置需要更持久、更穩固;花未必是城市的全部,但賞花未必不能成為新的城市傳統。它的價值在于,武漢不僅僅有黃鶴樓,不僅可以吃熱干面,城市的傳統不是只能從歷史中獲得,也可以開創,可以新塑,并固化為新的形象、新的口碑,融入城市的血脈和文化。從長遠來講,這種城市傳統的形成,可能比“賞花經濟”、比旅游增長對城市的意義更為重大。
我們正在處于城市發展的加速期,城市的面貌在急劇變化,城市的形象在不斷刷新。怎樣的變化能夠觸動人心,如何才能留存久遠,值得思考。賞花的火爆,可以激發旅游營銷,可以形成新的經濟鏈條,但如果僅僅著眼于此,就會愧對自然對城市的饋贈,愧對一個城市開拓形象、塑造傳統的契機。傳統形成是長久積淀,不是一時之事,從黃鶴樓、熱干面,到荊楚文化、近代工業,它們也不是一開始就名震天下,聲名遠播。但是我們珍視了、保護了、堅守了,它們就也成了這個地方獨特的外部特征和精神記憶。
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成為一個形象迷人、令人向往的城市,是很多城市的愿望和志向。不唯增長數字論英雄,更讓我們對城市面貌有了新的觀察視角和評判標準。正因為這樣,我們就要時刻檢視我們為這個城市的未來,為這個城市的根基,貢獻出了什么,怎樣的建設會有審美的價值,經得起歲月的檢驗,而不是一哄而起,熱鬧一陣又一哄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