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評審的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西樵榜上有名,獲頒“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這是該鎮繼全國文明鎮、中國面料名鎮、中國龍獅名鎮、國家衛生鎮等稱號后,獲得的又一“國字號”榮譽。(3月19日《南方日報·佛山觀察》)
西樵獲頒“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既擁有了“國字號”榮譽,也扛起了沉甸甸責任。西樵歷史文化資源底蘊深厚,鐘靈毓秀,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西樵山文化”被考古學家稱為“珠江文明的燈塔”和中國南方文明的起源,而湛若水、方獻夫、康有為、陳啟沅等一批時賢俊杰均出生于此。
現如今,“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社會知名度越來越高,歷史文化名鎮保護既能提升城市形象、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同時又是一項能夠將保護成果惠及當地民眾的民生工程。那么,西樵如何經營好“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這塊“金字招牌”?
首先,就歷史文化名鎮而言,如何對待“保護”與“發展”,是保護制度和保護工作最核心、最本質的問題。譬如,平遙曾深陷“保護”與“發展”兩難困境,古城保護成效甚微,經濟發展舉步維艱。直到1992年創新了“寓保護于發展,以發展求保護,保護與發展并舉”的思路,尋找到了二者的契合點,才使平遙古城在保護與發展中相輔相承,兼得雙贏,并一舉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顯然,平遙對待歷史文化名鎮的“保護”與“發展”思路值得西樵吸取教訓、借鑒經驗。
其次,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和保護文化遺產的目標要一致,城市建設要給遺產保護讓路。當前歷史文化名街保護與發展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旅游和商業過度開發。尤其大量遷出歷史文化名鎮原住民,將歷史文化名鎮變成旅游大市場,使極富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淹沒在喧鬧的商海里,勢必對文化遺產保護造成極大傷害。
總之,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西樵,要懷虔誠心,聚眾人智,找到保護、傳承與發展的契合點,讓西樵“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這塊“金字招牌”熠熠生輝。
周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