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榴莲芭乐丝瓜秋葵18,亚洲国产精品线播放,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中文在线观看www,久久精品国产欧美日韩亚洲,亚洲国产成人久久

【天南地北】遂平拾記

編輯:李慧勤 時間:3/27/2025 8:56:49 AM 瀏覽:89
01.jpg

無端形成這樣的印象,一起駐馬店不是下雨,就是被淹。甚至這次一說去駐馬店,先想到的就是要備好雨傘。

堂妹是嫁到駐馬店的,當時叔叔也是極力反對,反對的理由就是那里愛下雨,太窮。雖然后來堂回娘家,說過駐馬店的變化,但是始終改不了我們的偏見

這次去駐馬店,正好一探虛實。遂平縣一聽這個名字就讓人心生歡喜,在車上我就心里暗念,出行順遂,一路平安。

朋友盛情款待自不必言,遂平的變化叫人眼前一亮。朋友帶我們參觀了城區的河道治理。玉帶河和汝河從城區緩緩流過,共有七座橋橫跨河流連接城區南北。


02.png


玉帶河前身是磚瓦窯廢棄的排水溝,可以說又臟又臭。經過治理,現在的玉帶河清澈見底,兩岸建有“春夏秋冬”園,夾雜花木數十種。三月下旬,春和景明,正值春花盛放。迎春花花期較長,已經從料峭的初春,延續到現在還有零星金色小巧的花瓣。桃花想要占盡春天最美風光,開得洋洋灑灑,灑灑洋洋。紅李樹的花粉粉白白,團團簇簇,似嬰兒嬌嫩的臉龐,又有少女晶瑩的粉潤。櫻花品種不同花期和顏色各不相同。早開的已經云蒸霞蔚,含苞待放的如紅云浮動。各色的花兒,再加上東風輕拂的棵棵垂柳,真真花如霞,柳如煙。

03.jpg

碧水東流,魚翔淺底,沙灘燦燦。近處殘荷點點,過些時日,就會荷葉滿鋪,嬌荷映日。遠處野鴨在水上悠閑地覓食陽光照耀,野鴨頸部的羽毛閃爍著幽藍的神秘。

往前繼續行走,臨水有長廊亭榭,休閑的人各居一隅,靜享春光。有的在唱戲,有的在看書,有的在鍛煉身體,一個個怡然自得,頗有點世外桃源的意味。

遂平的柔美讓人眼前一亮,嵖岈山的奇特更是震撼人心。北方的山巍峨雄壯,南方的山清奇俊秀,碴岈山卻是那么獨特。看見嵖岈山,第一感覺是這些大大小小的石頭,就像是做蛋糕裱花那樣一個個擠出來的,有石頭的堅硬,但線條卻比別的山流暢圓潤許多。

04.jpg

相傳吳承恩為避禍離家出游,途經嵖岈山,從嵖岈山石猴、睡唐僧、白龍馬、定海神針、黑風洞等景觀中得到創作靈感,創作了《西游記》。《西游記》有云:“見那股澗水奔流,真個似滾瓜涌濺。”感覺這描寫澗水的靈感也源于在碴岈山因為那一塊塊石頭爭相恐后從山體冒出,挨挨擠擠,簇擁在一起,像剛露頭的蘑菇;有的亭亭玉立,一峰獨秀;有的兩兩對望,脈脈含情宛如戀人……飛來石、一線天、石猴院……一處處景點讓人流連忘返,一塊塊奇石讓人驚嘆連連!

05.jpg

最奇妙的是,《西游記》拍攝也曾取景碴岈山,石猴出世的天磨湖,眾猴的洞天福地水簾洞,神秘莫測的黑風洞……大家談笑風生,加上朋友繪聲繪色描述,突然覺得嵖岈山就像是一個巨大的盆景,朋友恭喜我感覺正確,嵖岈山被稱為玲瓏山,也被稱為中原盆景。嵖岈山真是給人無限的驚喜——柳暗花明,一步一景,美不勝收。

06.jpg

從碴岈山北山門下來,不遠處就是碴岈山溫泉小鎮郁金香園,藍天白云,郁金香花田如同一塊色彩斑斕的調色板,又如五彩的云霞在山腳下鋪陳渲染。各色郁金香排列整齊,在田里整裝待發,細長的莖托著碩大的花苞,微風中搖曳不已。紫色的香高貴神秘;紅色的如同烈焰;白色的似雪純潔;黃色的賽金嬌艷。空氣中氤氳著濃郁的花香,游客從四面八方趕來,真是花如海,人如潮!

07.jpg

遂平景美人也美。男子有山一樣的硬朗相聚的七位朋友,來自遂平及周邊縣區的各行各業,他們行事穩重,熱情仗義,在自己的工作領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我們戲稱他們為七劍客。但無一例外,他們談起自己的家鄉,無論說到過去的歷史,還是現在的發展,都侃侃而談,言語中透露著對家鄉的熱愛和深深的自豪感。

遂平女子有花一樣的柔美氣溫回升之猛讓人猝不及防,上街尋覓春衫才能配上如畫美景。向一位青年女子打聽賣衣服的地方不但指路,還熱情地開車帶我們到店鋪購買,買完后又把我們送回賓館。再一次被遂平人的樸實與熱情感動。這位女子,說不出多么嬌媚,但她風風火火的性格,快言快語地直爽,叫人著實喜歡。她開著車,像風一樣過遂平的大街小巷,還耐心地向我們介紹遂平的風土人情……

遂平、安陽的市花皆是紫薇我們暫且稱她為紫薇姑娘吧。紫薇花開盛夏,蓬勃熱烈,不與春花爭艷,低調而樸實,有著夏天的奔放與活力,不畏酷暑,努力創造獨特的美景。其實,這不就是遂平人的寫照嗎?穿過歷史的硝煙,經受歲月的磨難,但始終不言放棄,努力創造更好的遂平。事事順遂,天下太平,遂平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出了正解。

08.jpg

突然間覺得堂妹的選擇是正確的,因為同行的朋友都有旅居于此的意愿。如果人間有第五個季節,那一定是遂平的春天,認準方向,蓬勃生長!

作者簡介:

640.jpg

 龍素敏,殷都區作家協會副主席,安陽市作家協會會員喜歡讀書。閑暇之余,書寫生活,記錄人生。文字散見《安陽日報》《安陽廣播電視報》及其他新媒體平臺,作品偶有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