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DeepSeek很火,杭州“六小龍”很火。
深度求索開源DeepSeek R1大模型;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在央視春晚穿上花棉襖轉手絹;游戲科學官宣《黑神話:悟空》全球銷量已突破1000萬……這三家杭州“獨角獸”,加上云深處科技、強腦科技和群核科技,被稱為杭州“六小龍”。
這些集體崛起的科技新貴,不僅讓人看到了“東方神秘力量”,而且引起全國各地的深思。河南也不例外。2月10日下午、2月12日上午,河南省數據局召開DeepSeek大模型專題座談會;2月15日,鄭州市組織領導干部學習DeepSeek。
“六小龍”扎堆涌現在杭州、在浙江,我們河南可以從中看到什么,學到什么?
DeepSeek 圖源: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
一
杭州“六小龍”的扎堆涌現并非偶然,而是科技創新型企業從量變到質變的必然。那么,杭州“六小龍”現象帶給我們什么啟示?
培植更多“小龍”崛起的創新土壤。杭州“六小龍”中,有一半位于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作為舉全省之力打造的高能級科創平臺,城西科創大走廊落戶了浙江全省唯一的國家實驗室,布局了2個大科學裝置,獲批28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占全省68%;5家浙江省實驗室,占全省50%。與浙江大學、西湖大學共建“實體化”成果轉化基地,構建“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協同轉化機制……城西科創大走廊發力建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首選地。
集聚更多創新型人才。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杭州“六小龍”一飛沖天的背后,是杭州市精密編織的人才“引力網絡”。杭州一系列貼心、暖心的人才政策,吸引了大量優秀人才。與此同時,杭州致力于打造“沒有圍墻的育人空間”:把學校辦到產業集聚區,把課堂“搬進”企業生產線,在真實生產場景中實踐教學,讓人才培養跟上發展需求的快步調。
做“更懂老板的政府”。如果說政策補貼是引才的“強磁場”,那么產業生態就是留才的“培養皿”。杭州打造賦能企業研發的創新矩陣,為初創企業夯實“熱帶雨林式”的孵化土壤,不斷推出產業升級、優化營商環境、強化人才引進和創新創業等政策。無事不擾、有求必應,政府角色從“管理者”轉向“服務者”,有創業者總結杭州的秘訣:“杭州有更懂老板的政府。”
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的Unitree G1人形智能體 圖源:新華社
二
很多網友戲稱杭州為“豫杭”。一方面是因為“余杭”的諧音梗,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杭州與河南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密切的人員往來、共同的文化底蘊,杭州常住人口中有15.8%是河南籍。透過杭州“六小龍”的成功,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未來可期的河南。
科技企業的崛起尚需“靜待花開”。在科創平臺建設方面,鄭州與杭州也有相似之處。作為河南重點打造的國家創新高地、人才高地、開放高地,中原科技城已集聚嵩山、墨子等12家省級實驗室和產業技術研究院,初步培育了人工智能、算力、數據、生命科學、量子、軟件等6大新產業集群,科創企業突破26200家,市級以上創新平臺突破710家,高層次人才突破3300人……以首位站位展現首位作為,中原科技城創新要素加速集聚。
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的成功,讓人對中原科技城的未來充滿了期待:科技企業的崛起只是時間問題,以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將隨之水到渠成。
文明基因正在等待被創新激活。在宇樹科技的實驗室里,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書法與四足機器人的金屬骨架并置;游戲科學CEO馮驥在西湖邊散步時,構思出《黑神話:悟空》中黃風嶺的妖霧彌漫。這些場景,恰恰揭示了杭州文化基因的突變:將古典士大夫的“格物致知”精神,轉化為現代極客的技術執著。
3600年前的商代先民,用貝幣構建起最早的商業網絡;今天的鄭州航空港,每天有數百噸跨境電商貨物飛向全球。河南從來都不缺少歷史縱深,缺少的是如何將文化勢能轉化為經濟動能的現代密碼。
中原科技城鳥瞰 圖源:河南日報
三
隨著杭州“六小龍”爆火,多地展開追問:應該向杭州學什么、怎么學?對于河南來說,破局之道不在簡單復制“杭州模式”,而在于激活“中原模式”,在守正中創新,在傳承中超越。
文化基因的現代性轉化。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數字展廳里,AR技術讓青銅器紋飾在虛擬空間流轉。這種古老與現代的對話,揭示了文化勢能轉化的新路徑。河南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需要將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IP的創造能力。開封清明上河園打造“元宇宙”文旅項目,洛陽應天門遺址開發數字藏品,這些實踐正在重構文化消費的時空邊界。
農業大省的突圍更需戰略定力。當杭州用數字經濟改造傳統商業時,河南正以“中原農谷”建設重構現代農業體,有望成為全國糧食產業經濟的“中央處理器”。這種定位不僅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更讓河南在統一大市場中找到不可替代的價值坐標。當杭州的云計算賦能傳統制造時,河南的農業大數據能否催生“數字農倉”新業態?這種產業升維的想象空間,未嘗不是河南實現彎道超車的機遇。
產業鏈重構中的河南方位。當杭州通過數字貿易規則影響世界時,河南需要思考如何將交通優勢轉化為規則制定的話語權。對比杭州“用流量做增量”的數字經濟生態,鄭州需要突破“物流中心”的思維定式。中歐班列的汽笛聲中,不應只有貨物進出的回響,更應有知識流動的激蕩。正如古絲綢之路不只是商路,更是文明交流的通道。
經濟發展從來不是簡單復制,河南需要的是一個根植黃河文明、面向數字時代的“中原答案”。或許這就是杭州“六小龍”現象帶給河南最深刻的啟示:在傳統與現代的接榫處,永遠存在著創新的藍海。
來源:今豫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