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20日電 20日,國家衛健委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衛生健康系統為民服務實事有關情況。會上,針對“取消門診預付金”等相關問題,國家衛健委進行了回應。
有記者在會上提問:繳納住院和門診預付金是很多群眾就醫的時候非常熟悉的常規操作,而且實施了很多年,為什么這次提出要取消門診預付金,醫療機構要將醫保患者住院預交金額度降至同病種個人自付的平均水平?
國家衛生健康委財務司司長劉魁介紹,上世紀80年代,為了減少患者排隊的次數,以及縮短繳費等候的時間,醫療機構按照會計制度的規定,相繼設立住院預交金和門診預交金。
劉魁稱,“近年來,我們也一直在持續完善和改進這項制度。一方面,我們引導各地逐步降低預交金收取的額度,不斷減輕患者就醫的壓力。另一方面,也指導醫療機構積極采用各種的移動支付方式,擴大結算渠道,來提升患者就醫的便利性。”
此外,劉魁表示,在脫貧攻堅期間,要求各地針對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實行了“先診療后付費”的政策,農村貧困患者在本地區住院治療時不用預交費用,出院時只需要結算個人自付部分就可以了,這項政策目前仍在執行,也得到了廣大患者的歡迎。目前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不斷健全,群眾醫療保障覆蓋和保障的水平也在持續提升。
劉魁指出,為了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的發展成果,得到更多的便利和實惠,國家衛健委經過研究決定,自2025年3月起,全國所有的公立醫療機構取消門診預交金,將醫保患者住院預交金額度降至同病種個人自付的平均水平,來進一步減輕患者的就醫壓力。
兩個方面改革預交金管理
劉魁還指出,“我們牢牢把握減輕患者負擔、提升就醫感受的總目標,改革預交金管理,主要包括門診預交金和住院預交金兩個方面。”
一是要求公立醫療機構全面停止收取門診預交金,并且要限時清退患者以前繳納的門診預交金。但是為了避免“一刀切”給部分群眾帶來不便,也有一些特殊的規定,對不會使用新型支付方式的老年人群,因為他們有比較頻繁的就診服務需求,所以這部分人群可以保留預存費用等方式。對門診手術、急診手術等類似住院一次就診需多次繳費的復雜情形,規定在患者自愿的前提下,醫療機構仍可以預收費用。
二是要求公立醫療機構將醫保患者住院預交金額降低至同病種同保障類型個人的自付平均水平。醫療機構要根據住院患者的同病種前三年度實際發生的次均住院費用和個人自付費用,合理確定住院預交金的額度,并且要求要公示常見病種預交金收取的額度,接受群眾監督,充分保障患者的知情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