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榴莲芭乐丝瓜秋葵18,亚洲国产精品线播放,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中文在线观看www,久久精品国产欧美日韩亚洲,亚洲国产成人久久

半月談丨方言狂歡“出圈”,笑梗富含文化自信

編輯:李瑩 時間:5/24/2024 10:51:27 AM 瀏覽:343

“噫,我嘞乖乖”“弄啥嘞”“中不中”……2024年一開年,一部充滿河南味兒的電視劇《狗剩快跑》便收獲了很高的收視率。2024河南春晚也別出心裁,用“豫語”拉開帷幕:“恁看”“弄幾個硬(讀eng,第四聲)菜”“怪排場”……溫馨之中,笑點滿滿。

方言為“表”,躍動迭代;文化為“里”,賡續不息。語言,素來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與直接體現。“豫語出圈”“粵語讀詩”“東北話全員帶跑偏”……時至今日,年輕群體在互聯網空間掀起的一輪輪方言狂歡,不僅是對鄉音鄉情的感念,更是傳統文化基因的喚醒和文化自信的彰顯。

方言影視掀起浪潮

看過《狗剩快跑》的觀眾,都會不由自主地學上幾句河南話。劇中,一句句地道的河南方言,不僅為故事增添了許多生活氣息與幽默感,也讓主人公“狗剩”視角下,動蕩年代里的眾生百態與家國情懷更顯動人。

這是一次正劇創作的大膽嘗試,也是近年來河南方言不斷“出圈”的又一例證。

從中原鄉村喜劇電影《不是鬧著玩的》《就是鬧著玩的》相繼走紅,到賀歲大片《滿江紅》中令人眼前一亮的“豫劇+搖滾”混搭,再到新曲藝形式“噴空”走出河南、走向全國……近年來,河南方言成為文藝創作的靈感來源之一。

“方言的形成和流變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是地理環境、政治經濟、歷史人文等多因素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段亞廣長期致力于河南方言調查及相關研究,在他看來,方言是地域文化的直接載體,更是地域性格的外在表現。

河南方言中,使用最為頻繁、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中”。

一個“中”字,不僅用來表達認可、贊揚之意,從更悠遠的歷史視角審視,還內含著地理概念上的天下之中、九州腹地,文化意義上的百川匯聚、兼收并蓄,精神追求上的執中求和、不偏不倚。

“在我國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以汴洛方言為代表的河南話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處于引領地位,有‘雅言’之譽。”段亞廣說,“受‘中’的理念、文化長期影響,河南人言談間自然離不開‘中’了。”

打招呼說“吃飯冇(mǎo)”,稱心如意叫“得勁兒”,大聲吵嚷叫“挾邩(xié huò)”,聰明機靈叫“能”……言簡意賅、聽起來有點硬又有點直的河南話,恰如樸實厚道的河南人一樣,似乎總帶著泥土般的粗糲質感——那是源于生活的幽默、智慧與生命力。

年輕人“重拾”家鄉話

“誰的聊天對話框里,沒出現過一張小岳岳的表情包呢?”打開大學生王意洋的微信表情收藏,入目便是豫籍相聲演員岳云鵬的表情包。滑稽逗樂的神情,輔以“弄啥嘞呀”“瞧給你能的”等醒目大字,讓這些表情包仿佛自帶“豫語”配音,讓人不覺莞爾。

不久前,河南方言說唱歌曲《5:20AM》在各大社交媒體平臺爆火,引發大批網友模仿跟唱“俺是河南嘞,河南許昌嘞”,讓人直呼“上頭”。

而在網絡平臺上,四川話的“為撒子”、東北話的“你瞅啥”、臺灣腔的“醬紫”等詞匯屢見不鮮,已成為沖浪達人們精準表達情緒的口頭禪。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鄭州歌舞劇院的演員在錄制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節目(2021年2月20日攝);下圖為河南博物院主展館內展出的展品(2020年9月24日攝) 李安 攝

方言表情包、方言歌曲、方言流行語……隨著越來越多的方言梗在互聯網空間被制造和傳播開來,方言正煥發出強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斷贏得互聯網原住民的青睞。

“言語和修辭在傳情達意之外,更多作為橋梁,建立和維護群體關系。”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付曉光說。從這個意義上講,本就接地氣的方言,在渲染氣氛、強化認同、拉近距離、連接情感等方面,具有先天優勢。

“鄉音寄托著鄉情,承載著鄉愁。”在段亞廣看來,生動鮮活的方言,是“遠方”和“故鄉”之間的紐帶。年輕人群體中方言的“回歸”,是其地域認同建立、集體記憶喚醒的必然結果。

2021年,中青校媒曾面向高校學生進行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81.11%的人明確表示喜歡自己家鄉的方言,76.2%的人會不自覺向身邊人安利家鄉話,近八成Z世代則表示愿意為家鄉話代言。

方言留聲,文脈傳承

近年來,上海話《繁花》、東北話《鄉村愛情》等劇集叫好叫座,現象級電視劇《山海情》中的陜西話,更是將觀眾一秒帶入遼闊戈壁漫天風沙的氛圍;用粵語讀古詩詞的網絡博主,一舉吸引數百萬粉絲關注,盡顯詩韻之美;用方言“自報家門”的“為家鄉上分”系列視頻,更是匯成展現各地風土人情的洪流。

誠然,隨著方言“入網”成為常態,方言梗難免泥沙俱下,但若從更宏大的文化視角來看,各地方言的輪番走紅,恰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吸引力增強的真切體現,也是年輕人文化自信提升的具體體現。

傳統文化“出圈”,亦不止方言。

以《唐宮夜宴》《洛神水賦》《龍門金剛》等為代表,一批取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創新手法演繹的文化類節目,在年輕人中掀起“國潮風”“漢服熱”。

值得一提的是,在海外多國Z世代群體中,對中國文化及漢語方言的學習與模仿,同樣漸成潮流。

塞爾維亞女孩瑪塔,在少林寺蹲守3年,只為了解功夫與禪宗的奧秘;喀麥隆小伙劉汴京,一邊打太極,一邊將豫劇唱往非洲大陸;德國小伙無名,不僅能說一口流利的河南話,還立志成為一名中醫……這些都折射出中華文化與日俱增的世界影響力與感召力。

來源:《半月談內部版》202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