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榴莲芭乐丝瓜秋葵18,亚洲国产精品线播放,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中文在线观看www,久久精品国产欧美日韩亚洲,亚洲国产成人久久

“源”來如此丨一眼閱千年,圖書變形記

編輯:李慧勤 時間:4/19/2024 7:57:15 AM 瀏覽:5980

大河網訊 從甲骨到青銅器,從“書于竹帛”到線裝典籍,從紙質書到電子書……時代在變,書的載體也在不斷演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華文明史就是一部圖書的演變史。

韋編三絕、學富五車、洛陽紙貴、手不釋卷……你知道嗎,這些耳熟能詳的成語里蘊含著圖書變形的密碼。

甲骨上的卜辭,青銅器上的銘文,玉石上的盟誓,竹簡上的經史子集、百家爭鳴,隨著造紙術、印刷術的日趨發達,書籍的容量與書籍的重量呈反比例發展。到了電子信息時代,電子書的容量更是“漸行漸遠漸無窮”了。

書籍的每一次形態演變,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造紙術的發明,并不意味著竹帛退出歷史舞臺;雕版印刷的出現,也并不意味著手抄本的覆滅。

考古發現,我國在西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紙。到東漢時期,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但直到公元三世紀后,紙書才最終替代簡帛,成為書籍的主要載體。公元七世紀至八世紀(隋唐時期),中國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北宋時期,畢昇發明了泥活字印刷術,進一步促進了圖書印刷、裝幀技術的發展。

以雕版印刷為分界,人們把靠抄寫傳播書籍的漫長時期稱為“寫本時代”,而將進入雕版印刷的時代稱作“版本時代”或“印本時代”。在許多學者看來,“熹平石經”是我國最早的版本。

公元175年(熹平四年),漢靈帝采納蔡邕等人的奏議,校正儒家書籍,以儒家七經(魯詩、書、周易、春秋、公羊傳、儀禮、論語)刻石立碑,立于太學講堂前,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

熹平石經,歷時八年雕刻而成, 分刻在46塊巨石上,總字數超過20萬字。只可惜,命運多舛,如今只剩下一些碎塊分藏于國內多地博物館內。在河南博物院內,就珍藏了當時太學所立的熹平石經殘片。

“熹平石經”剛一問世,就立刻成為當時讀書人的讀經范本。為了把厚重繁多的石經“捧”回家去讀,人們采用了拓印方法“復制”經文,而這也被看作是后世雕版印刷術的雛形。

有研究者指出,“熹平石經”的出現,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促進了我國書籍內容和形式的演變,承前啟后,在中國書史上開辟了一條新路徑。

《尚書》中記載:“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在距今35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表示書籍的“冊”字和“典”字。從甲骨到紙張,從紙張到手機,材料在變,載體在變,書籍的形制在變,但閱讀內核卻始終如一。

“源”來如此,在人間最美四月天,讓我們一起讀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