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當民俗文化在春節期間“繁花”綻放,飽含優秀傳統文化的煙火氣漫卷中原大地。文旅市場迎來開門紅,“博物館里過大年”成為新風尚,電影票房“熱辣滾燙”……為持續承續好、弘揚好新時代春節文化,本報今日特別推出“春節文化看中原”特刊,看春節文化如何在中原傳承、創新、發展。
2月24日,鄭州電影小鎮打鐵花表演流光溢彩,游客在民俗活動中感受濃濃年味。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聶冬晗 攝
文化漫漫 煙火河南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郭歌 張體義
火樹銀花落,萬點星辰開,絕美的打鐵花表演在我省各地震撼上演;嗩吶朝天吹,鑼鼓震天響,高蹺演員們身著古裝踩著鼓點,精彩的社火表演掀起廟會的高潮……2024年甲辰龍年春節,全省各地洋溢著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形式各異的文旅活動現場人聲鼎沸,太多的文化符號讓這個春節充滿儀式感。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國傳統節日根植于中華民族幾千年的農耕文明,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和文化內涵。
春節是中國最盛大、最隆重、最有民族特色、最有恒久魅力的節日,千百年來積淀形成的厚重春節文化深深根植于國人心中。
近年來,我省深入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將傳統文化對接時代需求,激活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展現出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亙古亙今、日新又新”的蓬勃氣象。
春節民俗斑斕多姿
如果將春節比作一曲“交響樂”,那么從臘八節旋律驟起,隨后小年祭灶、除夕守歲等重音符接續響起,直至除夕夜交正子時達到高潮。
“這是一年中跨度最長的一場狂歡。中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也是春節等傳統節日的發源地。中原的春節文化歷史悠久,不僅記錄在典籍中,更體現在日常生活中,春節期間的各種活動、話語等都是一種文化的堅守。”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高有鵬說。
春節期間,鄭州市陳砦花卉雙橋基地里人頭攢動、暖意融融,各類寓意吉祥美滿的花卉把年味拉滿。全家老少一起逛“花卉大集”,也成為許多市民春節期間的重要家庭活動之一。
在中原地區,民俗、非遺等優秀傳統文化特色鮮明、斑斕多姿,體現在飲食、習俗、日常起居、生產活動、禮儀、節令、集會等各個方面,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九裝香爐,年三十兒貼花門兒。”春節期間,每個家庭都氤氳著年味,每一個中國人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著最“接地氣”的春節文化。
在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閆德亮看來,春節文化已經深深地嵌入人們的節俗生活中,與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密切相關,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潛入”人類的心靈世界,使人們在春節活動中親身去感知體驗,成為維系中國社會人際關系的重要感情紐帶以及民眾集中表達對幸福追求的文化時空。
踩高蹺、打花棍、抬花轎、二鬼摔跤、劃旱船、舞龍舞獅等民俗、民藝展演,讓廣大游客大飽眼福。今年春節,“我們的節日·2024華夏民俗年文化節”系列活動在開封朱仙鎮舉辦,給廣大游客帶來了一場非遺文化盛宴。
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彭恒禮說:“通過舉辦文化惠民、文藝展演等活動,可以讓廣大民眾收獲快樂、感受春節所帶來的美好愿景。同時,通過舉辦相關學術活動,能從理論上梳理中國傳統節日中所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對文化傳承的支持和建設。”
2月12日,游客在清明上河園欣賞民俗表演。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錚 攝
創新守護春節文化
2023年12月22日,第78屆聯合國大會協商一致通過決議,將春節(農歷新年)確定為聯合國假日。
“春節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把中國的春節作為聯合國假日,我認為這是對五千年中華文明的尊重,也是對中國改革開放的認可。”高有鵬說,“年”這個民俗符號,是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年傳承著文化,形成了我們自己的文化生態,是對歷史的總結與把握。
淮陽太昊陵廟會,游客可與NPC全程互動,接受NPC挑戰接龍飛花令;看豫劇大戲、賞水上打鐵花,深度體驗鄭州金融島的美好生活;洛陽上線大型沉浸式體驗活動,漢服“變裝”成為春節熱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文化精神,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閆德亮認為,對于春節文化中適合于調整社會關系和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內容,要結合時代需求加以繼承和發揚,結合中華智慧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方式。
農歷正月十三,已有近千年歷史的馬街書會如約開鑼,來自全國各地的藝人負鼓攜琴踏雪而來,說書會友、彈唱獻藝。直播間里,評論叫好頻頻刷屏,濃濃的年味兒將線上線下的觀眾包裹其中。“來趕書會十幾年了,這次要通過網上直播讓更多的人了解馬街書會、愛上曲藝。”河南墜子表演者袁秀玲說。
“由春節衍生出來或與春節相關的戲曲、飲食、手工藝以及各種民間藝術門類等,在春節期間得到了發揮功能的機會和展示風采的平臺。新媒體和網絡平臺能夠更好地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我們只有在傳承中創新春節文化、在創新中發展春節文化,才能真正守護好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彭恒禮說。
如何更好地激活春節文化的生命力,令其與現代社會緊密銜接并一代代傳承下去,是全社會關注的問題。“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一種生活方式,是有時代特征的,也應該有所創新與發展。我們應該珍惜春節等傳統節日,使其成為溫暖世界的一股股暖流。”高有鵬說。
文化“出圈”贏流量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溫小娟
春節期間,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建業電影小鎮雙雙刷新春節客流歷史新高。其中,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接待觀劇總人次超百萬,75%的游客為省外觀眾;建業電影小鎮春節期間演出超1300場,接待觀劇總人次超百萬,《穿越德化街》劇場連續8天39場全部售罄,呈現“一票難求”火爆場面。
觀眾評價:“舞臺很小,小到演不完一個人波瀾壯闊的一生;可舞臺又很大,大到能演出千年來中原文化的重量。”“文化寶藏的河南終究是藏不住了……”
縱觀中原大地,還有很多這樣的景區,依托文化資源培育旅游產品、提升旅游品位,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大釋放了旅游消費潛力。今年春節假期,河南累計接待游客5021.6萬人次,旅游收入297.7億元,開啟了文旅市場“熱辣滾燙”的新征程。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雄渾的自然風光,總能給游客無限驚喜,找到全新的假日打開方式。在龍門石窟,游客可以看到冬日綻放在奉先寺的牡丹花,體驗神圣又充滿儀式感的“盛世新年·香山撞鐘”活動,還能與“穿越”到現代的大詩人白居易偶遇……春節假期,龍門石窟營造的多元化文旅體驗新場景,吸引著全國各地的游客紛至沓來。
“厚重的石窟文化、旖旎的山水風光,以及創意飛揚的活動、精彩紛呈的演藝,吸引了眾多年輕人來打卡。”龍門旅游集團景區管理負責人史麗華說。
作為“十三朝”古都的洛陽,深入挖掘傳統文化資源,以“穿越盛唐洛陽年”為主題,重現千年前洛陽城的年慶壯觀景象,拉滿節日儀式感;3000年的殷墟推出“數字婦好”,與觀眾開啟跨越時空的對話;“一朝步入畫卷,一日夢回千年”,走進開封清明上河園感受“東京富貴迷人眼”;許昌曹魏古城舉行的鼓震魏都+戰舞表演、三曹七子、爆笑喜劇七步成詩等演出,讓游客沉浸式體驗三國文化……
“文化大省就得拼文化,不能守著寶藏過‘窮日子’。”省文旅廳宣傳推廣處處長王九位說,近年來,文化和旅游以資源融合、服務融合、產業融合、交流推廣融合為重點,形成了優勢疊加的良好局面。手握千年文化這張王牌,相信河南不僅有“出圈”的底氣,更有將流量變現的實力。
孩子們在鄭州博物館體驗“文化年”。 本報資料圖片
博物館里過大年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體義
河南博物院每天入場超過1萬人,洛陽博物館提前三天預約滿額,鄭州博物館“龍”氣襲人……
春節8天假期期間,全省博物館、紀念館進館總人數410.3萬人次。
為一座博物館奔赴一座城。近年來,尤其是2008年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實施免費開放以來,“博物館里過大年”逐漸成為一種新年俗。博物館春節期間經常推出與生肖文化有關的臨時展覽,甲辰龍年春節,此類活動更是豐富多彩。河南省文物局指導文博單位,立足館藏優勢,整合多方資源,推動文物展覽展示與生肖文化、傳統民間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結合起來,積極開展“博物館里過大年”系列活動。全省各地博物館推出了精彩紛呈的社教活動,吸引游客前往“打卡”,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中感受獨特的年味。
河南博物院農歷正月初一到初八每天早上8點多,南門外就已經排起數百米長的隊伍,從空中俯瞰,宛如一條蜿蜒的“長龍”。春節8天假期,河南博物院共接待觀眾10.31萬人次。洛陽博物館、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洛陽民俗博物館等持續出現客流高峰。一些博物館紛紛延長開放時間,甚至開啟“夜游模式”,贏得觀眾的點贊。
春節長假,紅色景點是不少游客的出游目的地。我省紅色博物館、紀念館充分發揮自身紅色資源優勢,將革命傳統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策劃了一系列精彩紛呈的“革命紅+春節紅”文化互動活動。
有關文博專家分析,全省各博物館推出的龍文化為主題的系列展覽和社會教育活動,讓龍年春節的主題更加突出;各博物館創新活動形式,通過舉辦“市集”“詩樂會”“比賽”“劇本殺”等給觀眾帶來了精彩的全新體驗。
河南省博物館學會社會教育專委會主任委員單位負責人、河南博物院社會教育部主任林曉平說,全省近400家博物館、紀念館依托各自的文化IP優勢,各顯神通,使今年的“博物館里過大年”活動規模更大、形式更多、覆蓋更全面。目前,博物館的觀眾正在從參觀向參與轉變、從游覽向體驗轉變,這對博物館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把傳統文化與時代文化需求結合得更具新意,博物館才能產生更大的吸引力。
“讀書觀影”啟新春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胡春娜
龍吟春正好,恰是讀書時。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文明和諧、喜氣祥和的節日氛圍,河南省新華書店堅持“春節不打烊”,全省門店同啟“書香河南·祥龍獻瑞耀中原·千燈共閱新華年”系列閱讀活動,以年味充足、氛圍濃厚的門店場景,貼心暖心的惠民活動和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閱讀體驗,為讀者打造了一場書香氤氳的新春文化嘉年華。
在中原圖書大廈,紙藝窗花、古法線裝書手作、古法扎染、木版年畫、掐絲琺瑯等傳統文化的實踐體驗活動讓讀者沉浸式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洛陽市新華書店,孩子們在書法家的指導下,一筆一畫地練習著書法,還體驗了造紙的過程,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匠心;開封新華書店的活字印刷術、鶴壁淇縣開展的二十四節氣課堂、南陽臥龍區新華書店舉辦“長征歲月”主題閱讀活動等,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人們的新春假期生活,還培養了他們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
河南省新華書店發行集團門店運營管理部總監馬強介紹,新春,是團圓、是喜慶,更是文化的傳承。這些活動涵蓋了閱讀、非遺、民俗等多個領域,希望通過這些精彩不斷的文化活動,讓每一位讀者都能在書香中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
在省內各地精心烹制的“文化大餐”里,書香、年味與傳統文化交織在一起,奏響了新春序曲。
與此同時,省內電影院也推出了“觀影盛宴”——除了圖文并茂、精彩的影片介紹,還附上多個“觀影指南”,包括影片的優惠活動、路演預告、影院特色介紹等。
終于,全國春節檔的票房數字來到了80.16億元的新高度。在8天檔期里,我省電影市場十分火熱,總票房達5.18億元,較2023年同期增長23.23%,占全國總票房的6.45%,躍居全國第四位,電影票房、觀影人次、放映場次、全國排名均創歷史紀錄。
從多元優質的內容供給、多場域沉浸式的體驗形式,我省的閱讀和觀影活動讓人們過了一個年味十足的新春假期,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煙火生活的儀式感。
團圓飯也“趕潮流”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孔學姣 見習記者 劉一潔
春節是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美食則是蘊藏重大意義的節日符號。
“中原地區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因而這一區域飲食的文化味較濃,講究平和。春節每年必有魚代表‘年年有余’,吃雞寓意‘吉祥如意’,扣碗寓意‘蒸蒸日上’,餃子寓意著‘財運亨通’。”2月27日,阿五黃河大鯉魚品牌總監樊勇表示,春節期間,阿五各門店均迎來客流高峰,頭牌菜“紅燒黃河鯉魚”幾乎桌桌必點。
為適應消費者的需求,阿五在菜品上除了推出有美好寓意的品質菜肴,還以優質食材搭配創意料理,創新推出禹州粉燒波龍、黑松露山藥煨花膠等獨特又富有年味的健康菜品。同時,還推出“吃豫菜,聽豫劇,享河南待客之道”“吃鯉魚,迎財神”及定制服務。
隨著外出吃團圓飯成為“新潮流”,不少河南特色餐飲門店在春節期間賓客滿座。除夕到大年初八9天時間里,解家河南菜日均約1萬人客流量。須水鄧記叫化雞從臘月二十八到大年初八,門店幾乎爆滿,客流量相比去年同期上漲30%到40%。
與火熱的文旅市場相對應,清明上河園、洛邑古城等景區周邊餐飲門店迎來大量客流。大年初一至大年初四,建業大食堂櫻桃溝店接待游客約9萬人次,營業額達153萬元。
“今年開通年夜飯的商家明顯增多,鄭州的年夜飯開通率同比增長三成左右,洛陽、開封等旅游城市年夜飯開通率達到九成。各地的大中型餐廳從大年初一至大年初五一桌難求,旅游城市從大年初二開始,中小型湯面館正常營業,生意火爆。”河南省餐飲與住宿行業協會副秘書長靳中興說。
預制菜成為新春團圓飯的熱門選項。今年春節前,阿莊地道豫菜、魯班張等不少餐飲商家推出預制菜年貨禮盒,黃河鯉魚、八寶飯、小酥肉樣樣俱全,消費者通過這些豫菜“集裝箱”把傳統年味帶回家。
“一年了,大家不愿意從頭到尾自己做飯,預制菜就提供了多樣化和便捷化的選擇,這是生活方式的一種變化。”省社科院商業經濟研究所原所長張進才說。
歲月流轉,團圓飯也在“趕潮流”,但團圓的味道不會變。傳統的中原飲食文化也將在新消費場景、新的服務方式中生生不息。
河南文旅市場累計接待游客 5021.6 萬人次 旅游收入 297.7 億元 制圖/單莉偉
線上線下帶貨忙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李若凡 通訊員 孔凡哲
“這是咱南陽社旗產的粉條,是用紅薯粉直接加工,吃起來筋道得很。”2月28日,南陽名優土特產展銷中心負責人韓軍向前來購物的顧客介紹。
走進展銷中心,桐柏豆筋、社旗粉條、西峽獼猴桃、唐河紅薯、方城黃金梨、鄧州黃酒……南陽市本土的特色農產品陳列在展柜上,琳瑯滿目。
挑選商品的顧客絡繹不絕,趙女士說:“我是南陽人,這里可以買到最正宗的本地土特產。今年春節走親訪友的禮品就是在這里購買的。”
而此時,遠在280公里外的省會鄭州,市民李媛媛通過“宛供優選”線上商城,為孩子購買了獼猴桃果汁。“在這里選購農產品不僅物美價廉,還很放心。”
“目前,單品達1211個,包括13個縣(市、區)展區。”韓軍說,“花、藥、果、菌、茶”特色產品,綠色有機、援疆、非遺等9個專區,成為全省面積最大、設計標準最高、內容最豐富的名優土特產展銷中心。
據悉,由南陽市供銷合作社投資建設的南陽名優土特產展銷中心于2023年9月運營。在發展實體展館的同時,他們還積極拓展銷售渠道,申請注冊“山水南陽”市級區域公用品牌,搭建了“宛供優選”線上商城,優選500多個名優土特產單品進行電商銷售。
“中心將立足‘土’,體現‘特’,形成‘產’的發展方向,把名優土特產展銷中心建設運營作為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突破口和著力點,集中展示南陽市優勢產業、特色產品,推動‘宛品宛用,宛品出豫’,提升南陽土特產品價值,暢通‘土特產’銷售渠道,服務城鄉流通,做實消費助農,助力南陽名優土特產走向全國大市場,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南陽市供銷社理事會主任楊小強說。
春節期間,展銷中心開展“咱南陽人自己的年貨節”和“信用年貨節”活動,線上線下平臺已銷售各類土特產60萬元,幫助脫貧地區持續增收,打響了供銷品牌,暢通“土特產”銷售渠道。
目前,南陽市供銷合作社已初步形成了以市級展銷中心為龍頭、縣域配送中心為骨干、鄉村網點為基礎的市、縣、鄉、村四級農副產品流通網絡。
春節期間,伊朗留學生在金融島音像店挑選唱片。 張蕊 攝
“龍騰四海”共迎春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蕊
春節年年過,今年大不同。去年年底,第78屆聯合國大會協商一致通過決議,將春節(農歷新年)確定為聯合國假日,“中國年”自此有了“新身份”。今年春節,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在以不同形式慶祝。河南也持續發力,文旅頻頻出圈,讓在河南過春節的外國友人也感受到了濃濃的年味。
來自摩洛哥的留學生卡馬爾目前就讀于鄭州大學,剛來河南一年的他已經結交了不少中國好友,平日里時常與朋友一起探索鄭州和周邊城市。前不久,他來到了“鄭州記憶·油化廠創意園”,一進園區,就看到街邊掛滿了紅燈籠,春節氣氛十足。在這里,卡馬爾自然地融入到前來游玩的鄭州青年當中,每到一處裝飾特別的地方都會拍照留念。園區內的“朱雀市集”頗有廟會的氛圍,文創產品、特色小吃、春節裝飾……各種有趣的小東西都能在小攤兒上找到。嘗試了最近在中國年輕人中很“火”的“圍爐煮茶”后,卡馬爾說:“茶很好喝。很開心能在鄭州找到這樣一個創意園。我會推薦其他和我一樣在河南過年的留學生來這里玩。”
同樣剛來鄭州留學一年的伊朗女生米雅,也在春節期間找到了玩樂的好去處。平時忙于學業的她很少到別的地方玩,這次趁著假期,她與記者一起打卡了極具現代風格的龍湖金融島。過年期間,以“潮龍湖賞民俗過龘年”為主題的新春廟會就是在此舉辦的。剛一“上島”,她就被眼前的景象和琳瑯滿目的商品驚艷到了。“湖邊的景色真美呀”“我發現這里每家商店都同時經營了咖啡館”……一路上,米雅不停地發出感嘆,她告訴記者,自己一定會帶著朋友再來,爭取把所有商店都逛一遍,如果能參加在這里舉辦的音樂會等活動就更好了。
今年春節期間,河南文旅憑借“十八般武藝”與滿滿誠意,一度“火”出了圈,開封的萬歲山·大宋武俠城更是得到游客盛贊。米雅也向記者表示想穿漢服與朋友一起去開封游玩,并向記者要了一份“打卡攻略”。一個充滿了“河南味”的“中國年”讓中外游客都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