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0歲的彭先生回到李惠利醫院復查,裸露的左側肩膀上,粘著四五個創可貼,每個創可貼下面,都是一個花生米大小的圓形傷口。
聽到醫生說恢復得不錯,他松了一口氣:“雖然這傷口看著小,前幾天,從這些洞里,取出了100多顆瘤子”。
小小的肩膀上能長出100多顆瘤子?這是真的。錢報記者看了彭先生手術后的照片:密密麻麻“瘤”裝了半個鐵盤,像珍珠,小的有綠豆那么大,大的像蠶豆。
醫生說:“還有數不清的芝麻大小的,都被水沖走了,這些瘤子占滿了患者肩關節的所有空隙,360度覆蓋。”
肩關節被密密麻麻的瘤包住
關節軟骨和八九十歲老人相當
彭先生是安徽人,六七年前,左側大臂隱隱作痛。到醫院檢查,醫生給打了封閉針,但沒什么效果。當時,左臂拉傷過,以為是“后遺癥”,就沒再治療。
三年前,胳膊的疼痛轉到了肩膀,特別是陰雨天,疼得抬不起來,伸展時,還會“咔啪咔啪”響,彭先生只好又到醫院檢查。通過X光,醫生發現他的肩關節滑膜上長了密密麻麻的腫瘤,這些腫瘤把關節360度包圍著,有些稍大的腫瘤有時還會卡住關節,導致關節不靈活。但因為都在關節縫里,肉眼看不出。醫生告訴彭先生,這是軟骨瘤病,他的腫瘤太多,無法手術。
今年進入梅雨季后,他的肩膀格外疼,影響到日常生活。聽說李惠利醫院有肩關節鏡手術,就來試試。
李惠利醫院丁少華主任醫師看到片子里的腫瘤數量嚇了一跳,軟骨瘤病患者中,有2/3發生在膝關節,少部分在髖、肩關節,一般都是1—2顆的單發,最多見過一二十顆的。
“大量腫瘤長期摩擦碰撞軟骨,他的軟骨已經凹凸不平,和八九十歲老人的軟骨差不多”。
在生理鹽水沖刷下
上百顆腫瘤“排著隊”涌了出來
傳統的手術一定是不行了,這么多瘤是切不干凈的,也不可能把肩部的四面都切開。前兩天,丁醫生帶著幾個醫護人員,為彭先生量身定制了一場手術。
先通過磁共振的影像找到最大的腫瘤,測量直徑為13.9毫米,找來相匹配的專用管子,一側通入關節腔中,同時把一個微型攝像頭放進去,關節腔內的情況就呈現在手術的大屏幕上,再把有壓力的無菌生理鹽水注入。
神奇的一幕發生了,大屏幕上的畫面顯示,肩關節周圍的腫瘤一顆顆浮了起來,在鹽水的沖擊下,“排著隊”從管子口涌了出來。軟骨瘤病的腫瘤成分和骨骼相似,所以是硬的,一顆顆從管子流出掉在盤子里啪啪地響。
有些角落里浮不出來的,醫生又在其他位置“打洞”取出。手術持續了約兩個小時,除了被水沖走的大量芝麻粒大的,剩下的腫瘤有111顆,從綠豆大到蠶豆大。
丁醫生介紹,軟骨瘤病的腫瘤是長在關節滑膜上的,長大后,就會像果實一樣脫落,掉到關節周邊,所以會浮起來。為了防止復發,醫生通過“射頻消融”把他肩關節滑膜基本都清理掉了。
手術后的第二天,彭先生出院了,手術創傷小,只在肩膀的洞口上貼了幾個創可貼。
肩膀和鎖骨疼痛
可能是肩病導致
“軟骨瘤病的發病原因醫學界還沒有明確定論。”丁醫生介紹,但和其他良性腫瘤不同,一旦確診,最好立即手術,否則瘤子在關節處會磨損軟骨,軟骨的創傷是不可恢復的。
丁醫生告訴記者,其實在六七年前,彭先生胳膊疼時,就有可能是他的肩部已經開始患了軟骨瘤病,如果當時及早檢查,腫瘤數量少,及時取出就不會對軟骨造成不可恢復的損傷。
原來,人的肩關節周圍有一張神經網,覆蓋范圍從鎖骨外側1/3處延伸到肘部上方,有些肩病的初期表現癥狀,并不是直接在肩膀,而是在這個范圍內的其他部位。
所以,如果肩膀、鎖骨外側有異常感覺,在檢查后又沒發現致病原因,患者可以檢查一下肩膀,或許是患了某種肩病。
提醒:肩膀疼痛的患者只有2%—5%是肩周炎
丁醫生告訴記者,很多肩膀疼痛的患者都會自己確診為“肩周炎”,并市場做一些活動肩膀的動作。
其實肩痛疾病有幾十種,最常見的是肩袖撕裂,約占肩痛病人的60%;其次為肩峰下撞擊癥,占肩痛病人的20%,而老百姓認為的“高發病“肩周炎,只占2%—5%。
肩袖撕裂的患者主要表現為疼痛、上舉無力、靜息痛、夜間痛;肩峰下撞擊則多表現為慢性鈍痛、上舉或外展時疼痛增加;肩周炎的表現癥狀是自己覺得覺關節僵硬、胳膊向后和向外旋轉受限等。
“這些肩病患者是很難區分的,所以一旦出現肩膀痛,最好還是及時到醫院找專業的肩關節醫生判斷。”丁醫生還強調,每一種肩病鍛煉方式都不一樣,如果盲目鍛煉,只會加重對肩關節的傷害,所以,在確診前不要亂動,也不要找人亂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