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盛夏的蟬鳴還在耳畔,農歷七月初七——“七夕節”已悄然而至。8月3日晚,伴隨著悠揚的樂曲和歌聲,由武漢博物館主辦,武漢市群眾藝術館、武漢人民藝術劇院等承辦的七夕文藝匯演上演,同時,“比翼和鳴 地久天長——武漢博物館相約‘七夕’文物特展”拉開序幕。
展覽現場。武漢博物館 供圖
整場匯演通過沉浸式的現場演繹,采用“線上直播+線下體驗”相結合的方式充分挖掘我國優秀傳統節日深厚的文化內涵。匯演中古箏獨奏、昆曲、雙人舞、琵琶彈唱、獨唱等多類型節目,特別是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武漢杖頭木偶戲形式表現的劇目《梁祝》,以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濃郁的荊楚特色演繹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凄美愛情故事將七夕的浪漫氛圍推向高潮。
“比翼和鳴 地久天長——武漢博物館相約‘七夕’文物特展”帶觀眾梳理“七夕節”的由來及演變,介紹了古代“七夕節”的傳統習俗。展覽共展出藏品7件(套),最推薦的是清“乾隆”款雙鳳交頸玉執壺。壺身玉質潔白無瑕,造型新穎奇巧,琢磨精巧雅致,可謂是中國治玉工藝鼎盛時期的杰作。玉壺構思奇特的造型:兩只親昵依偎的圓雕連體鳳鳥構成壺身;緊貼兩頰、交頸私語的鳳首雕成壺蓋;底部更是兩足相抵、親昵偎依。壺底銘有:“乾隆御制”填金篆書款,應為宮中舉行大婚之禮時所用的合巹之物。
清“乾隆”款雙鳳交頸玉執壺。武漢博物館 供圖
明代青花鴛鴦戲蓮紋蓋罐通體繪有兩對鴛鴦在夏日蓮花盛開的池塘中前后追逐相隨,形象逼真,儀態自然。元代韓氏娘子金飾套組華美絕倫,不但繼承了前朝技法,更在累絲、炸珠、鑲嵌等方面有了更大的發展,屬元代金器的上乘之作。金飾出土于“韓門蕭氏淑真二小娘之墓”,如此精美的隨葬金飾見證了丈夫對于墓主人的感情。
元代韓氏娘子金飾套組。武漢博物館 供圖
此外,展覽還集中展出了武漢德森地契博物館收藏的民國時期婚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漢繡大師任本榮設計并繡制的漢繡大花轎以及武漢收藏家徐立捐贈的“清式金絲楠木四柱式髹漆人物紋架子床”,其愛情意味不言而喻,也讓觀眾一瞥近現代婚嫁習俗的變遷。同時,展覽中為觀眾展示了武漢市內適合約會的打卡景點,為觀眾在觀展之后繼續浪漫之行提供推薦。
據了解,此次展覽將于8月4日開幕,持續至8月31日。為增強市民的參與感,武漢博物館此次特別設計了線上版“文物伴你度七夕”專屬數字紀念卡領取環節。觀眾只需關注“武漢博物館”公眾號,在推送的展覽新聞下方點擊鏈接或直接掃碼,輸入昵稱或姓名,便可獲得一張以七夕文物為主題的數字紀念卡,保存或分享便可獲得專屬的七夕紀念。(見習記者包孟 通訊員范江歐美 汪思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