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昌4月2日電(記者余剛)電影《集結號》中,連長谷子地為了戰爭中犧牲的戰友應得的榮譽而四處奔走,念念不忘的是那份難舍的戰友情。現實中,也有這么一個經歷過抗戰和解放戰爭的九旬老兵,只為一個承諾:幫助犧牲的戰友找到他的后人,苦苦找尋67年,終于踐行了諾言,告慰戰友的英靈。
清明將至,江西高安市荷嶺鎮吳村,81歲的吳起龍老人領著全家人來到祖墳,祭掃過世多年的爺爺奶奶、父親母親,給他們帶來一個好消息:“我們尋到小叔叔了,你們安心吧!”
時間倒回到1938年,吳起龍老人當時只有三四歲,跟父母和爺爺奶奶在景德鎮生活。兵荒馬亂的年月,為了不讓家里人擔心,叔叔吳福龍悄悄地參軍,而這一走就是77年,生死未知。吳起龍老人的爺爺奶奶和父親帶著對親人的牽掛離開了人世,在他們的墓碑上依然刻著這個不知身在何方的親人的名字——吳繼春,這是吳福龍參軍前的名字。每年清明,吳起龍老人都會給小叔叔燒些紙錢,因為沒有墳冢,就在地上畫個圈圈,念著叔叔的名字。
吳氏族人一直未曾放棄尋找這位失聯多年的親人,但茫茫人海,尋找談何容易?他們只知道他參了軍,但并不知道是什么部隊。上世紀80年代初,家人曾到高安、福建的臺辦翻閱檔案,也毫無線索。
在千里之外的安徽蕪湖,年過九旬的抗戰老兵盛孝如也在急切地尋找老營長吳福龍的后人。他要在有生之年兌現一個承諾:找到老營長的后人,告訴他們吳福龍是了不起的英雄。
盛孝如老人說,那是1948年,正值淮海戰役,在堅守一個山頭陣地時,時任解放軍某營營長的吳福龍為掩護戰友,身負重傷。盛孝如當時是吳福龍的通訊兵,兩人情同手足。
老營長臨終前,把盛孝如叫到身邊,囑托他戰爭結束后一定要找到他的家人。受戰場環境限制,盛孝如和戰友們就地掩埋了老營長。他清晰地記得是他鏟的第一鍬土。
戰爭結束后,盛孝如記得老營長的臨終囑托,想方設法尋找吳福龍的后人,“上個世紀60年代初,我給江西的民政部門寫信,要找老營長的父母和家人,但當時沒有回信,這個事我一直記在心里。”
時光荏苒,年過九旬的盛孝如老人念念不忘的仍是當初對老營長的承諾。今年年初,在當地舉辦的抗戰老兵活動中,他又提到這個有生之年最大的遺憾。在媒體和老兵志愿者的努力下,今年3月份,他終于找到了吳福龍的后人,兩家人在蕪湖見了面。“老人看到我們就抱著哭,真的就像一家人一樣,就像好久沒見的親人那種心情。”吳福龍的侄孫媳梁清秀說。
據了解,吳福龍后人正準備為他設立墓碑,讓英雄魂歸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