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周圍的山坡上,是漫山遍野的桃樹林,在王來喜看來,這里如果發展觀光旅游業,必將成為一個真正的桃花源
村里要發展觀光旅游業,有村民開始在自家建農家賓館
一位村民正在向王來喜咨詢有關醫保的問題
穿過一條叫紅巖洞的穿山隧道,就是桃花溝,跟《桃花源記》中寫的很像
河南商報記者 關國鋒 程國昌/文 陳亮/圖
新鄉輝縣市北15公里的南太行山里,藏著一個桃花盛開又貧窮落后的村莊——松貢水村。
這個20平方公里的山村,是新聞泰斗穆青筆下的優秀共產黨員鄭永和奮斗過的地方,至今山崖上還刻著“人民永和”“拿起白面饃,想起鄭永和”的標語。
該村黨支部書記王來喜就是在鄭永和的影響下長大。如今,老一代干部已經故去,帶領村莊發展的任務落在了新一代干部的肩上。
他們繼承了老一代干部的精神,懷揣夢想,開拓進取。雖然夢想很大,但前進路上困難重重,該如何突圍,成了這個群體的新課題。
壹
革命老區里的桃花源
王來喜有個夢想:發展觀光旅游,將村里漫山遍野的桃樹林變成真正的桃花源。
松貢水村的經濟水平在輝縣市排名比較靠后,跟拍石頭鄉的大多數村莊一樣,散落在南太行的深山里。
松貢水村有一個叫桃花溝的自然村,只剩下兩戶人家——60歲的老趙與他的姐姐。
3月24日上午,河南商報記者爬到海拔600米的山坡上見到老趙時,他正在敲打石頭,準備翻蓋一下自己的石頭房子。房子周圍都是野生的桃樹,粉紅色的桃花漫山遍野。
王來喜說,這一大片山坡在不久的將來會變成真正的桃花源,不但能讓老趙過上好日子,甚至會改變整個松貢水村的面貌。距老趙家不遠的紅巖洞,是王來喜的夢想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
紅巖洞是一條長達1.4公里的穿山隧道,將被山包圍的黑鹿河里的水從山里引了出去,解決了松貢水村村民吃水的難題。
而這條隧道就是鄭永和領著一群老黨員開鑿的,所以至今村里還有“人民永和”的碑文,以及很多有關鄭永和的傳說。
已經46歲的王來喜就是在鄭永和精神的影響下長大的。他想利用紅巖洞給村民解決更多的問題。
在向河南商報記者介紹他的夢想的時候,他盯著洞口的三個字,眼神放光。他提起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說:“《桃花源記》說,那個人找到世外桃源時,是通過一個小口進入的。要想從我們村進入桃花溝,也需要穿過紅巖洞。紅巖洞就是桃花源的入口,能讓人進里面觀光旅游。”
貳
領導都認識的面包車
為了找項目,王來喜常年開著自己那輛破舊的面包車往外跑,連縣里的領導都知道。
在這之前,王來喜是沒有這么大夢想的。
2008年10月,他剛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時,一心想要解決村民的吃水問題。
雖然1998年紅巖洞被鑿通,解決了松貢水村的吃水問題,但松貢水村有20多個自然村,分布于各個小山崗中間的平地上。村民用水時,還是需要跑幾里地,甚至十幾里地挑水。
“水比油貴。”西坡村一個村民回憶之前的日子時這么說。
王來喜也講了一個自己舅舅的例子。有一年秋天,舅舅背著兩個葫蘆到十幾里外去打水。返回路上下雨了,舅舅很興奮,就倒掉了葫蘆里的水,往家跑。
可跑到村口發現地面是干的,一滴雨也沒下。“他說自己后悔得都想哭了。”王來喜說。
廟嶺村是松貢水村的一個自然村。村民劉老漢說,最難的不是日常吃水,而是家里有紅白事需要大量用水的時候。“都提前好幾天借鄰居的桶、水缸存水。”
水池不是說修就能修的,主要是沒錢。
松貢水村除了山就是石頭,沒有其他集體收入。王來喜剛上任的時候,村集體資產是負數。“我上任時的第一個春節,就有外村的拿著條來找我要錢,說是以前村里請他們做工欠下的。”王來喜說,那時候家里也有錢,想著不能讓松貢水村留下個欠錢不還的名聲,就自己把錢還上,把欠條收回來。
“我就想跟上級要,不是還有扶貧款嗎?其他村再窮也不至于吃不上水吧。”王來喜就一趟一趟地往拍石頭鄉跑,往輝縣市跑,往新鄉市跑。
松貢水村的老干部杜長有說,好幾次早上碰到王來喜開著自己的面包車出村,他就知道,這肯定又是去跑什么項目了。
王來喜在做村干部之前,一直在新鄉、鄭州做工程。“都是一些大工程,一般都是100萬元以上的。”一名村民說,十多年下來,王來喜也算是村里的富人之一了。村里不少有錢的人都在城里買房子、買車了,他依然開著一輛破舊的面包車。
拍石頭鄉原黨委書記張斌對他那輛面包車印象很深,“不光我認識他這輛車,很多縣里領導都認識。”
叁
變成欠條的200多萬存款
沒資金,王來喜就自己貼錢,家里的200多萬元存款都被他墊進去,變成一堆欠條。
說起跑項目的感受,王來喜就說了倆字,“真難”。一趟一趟地跑,要是哪一天跑成了,蓋上章了,王來喜回村里見人就說:“跑成了。”
新鄉市一機關干部就見過這樣的場景——一個單位批準了王來喜申請的一個項目,他激動地跑到該干部跟前說:“這個章終于給蓋了,又可以給村里建個水池了。”
水池就這么一個一個建起來了,可以用管道將黑鹿河的水引到一個個水池里,至少村民吃水不用再跑十幾里路了。
王來喜還主持修了十幾公里路。修路的時候,他很心酸。
廟嶺村在松貢水村算是一個大村了,有好幾十戶人家。村里清一色的石頭建的房子,有的已有200多年,保存得很完整。
可是在王來喜上任之前,廟嶺村都沒有一條像樣的路。
村民劉成亮說,水泥路通車之前,出村的是一條黃土路,山里的土是那種黏土,要是下點雨,一腳下去就滿腳泥,走都走不動。
王來喜又開始一趟一趟往縣里、市里跑,要扶貧項目。
“項目批下來了,國家也撥錢了,可是地方的配套資金又跟不上。”王來喜說,那一段時間每天都發愁,怎么才能找到錢。
廟嶺村村委會主任焦建美說,王來喜害怕如果項目不落實的話,國家撥付的錢就會收回去。“他就帶頭自己往里貼錢,村里的干部也都多多少少往里墊了錢。王來喜出得最多。”
剛開始的那幾年,王來喜一直在修路、跑項目,具體也沒算過自己貼進去多少錢,反正家里原來的200多萬元存款,都已經變成了一堆欠條。
王來喜的妻子開玩笑說,要不是往里面貼這么多錢,200萬元的車早都開上了。
曾在松貢水村做過第一書記的李明青說,他在村里的這幾年,多次見王來喜為項目發愁,為村里發展困惑。他曾勸王來喜,村里想發展,靠自己貼錢是遠遠不夠的,“你又不是千萬富翁,還是想辦法把自己的錢抽出來吧。”
可李明青也知道,說是這么說,村里發展正是需要錢的時候,怎么抽呢?
肆
“人心散了,得攏一攏”
攏人心,王來喜想到個法子:集中供養村里的老人。如今這個法子已經在縣里推廣。
王來喜一直覺得,村子貧窮落后,是因為人心散了,他想把人心“攏起來”。
他想到的方法是以心換心。村里老人多,很多年輕人不在身邊,關心一下老人,會讓年輕人覺得自己是真想做點事兒。于是,逢年過節,他跟其他村干部一起去買點米、面給這些老人送去。王來喜說,最開始送的這些東西,都是自己花錢買的。
而一些不符合“被關愛”條件的村民,卻諷刺他說:“你是大家兒啊。”
王來喜聽了心里酸溜溜的,覺得做點事兒真難,有時甚至想不干了,出去掙錢多好。
有一次他到一個村民家里發現,自己送去的東西并沒有發揮多大的作用。這個沒有子女的老人在過節前就把肉啊、菜啊一鍋燉了。
“老人說,過節別人家都熱熱鬧鬧的,可自己家里冷冷清清,就不想動了,干脆一次把幾天的飯都做好,吃了睡,睡了吃,也不出門。”王來喜說。
王來喜說,他發現這在村里已成了普遍現象。
“反正錢也花了,干脆就幫到底。”王來喜跟村里幾個干部商量后決定,過年前后的100天內,把老人們都接到一起。
他們考慮的是,這些老人聚在一起,可以聽聽戲、聊聊天,心情會舒暢一點兒。
集中供養就這樣搞起來了。西坡村的一位老人說,兒女都在外邊,自己現在到村委會過年,不像以前在家里一坐到天黑、一躺到天亮。
后來,集中供養成了先進經驗,在輝縣市推廣。
伍
30歲以下的年輕人
在村里的僅有幾十人
新的問題也在困擾著王來喜:年輕人常年在外打工,沒有人才,想富起來談何容易。
村子里的秩序漸漸恢復了,王來喜又遇到了新的問題。
他接任村支書的時候是2008年10月,村里有790人,今年雖然增加到了838人,但“20年前我們松貢水村也是1300多人的大村”。
王來喜統計了一下村里的人員構成,60歲以上的有156人,50歲到60歲的有118人,30歲以下的年輕人只有200多人,并且絕大多數都是常年在外打工,甚至過年都不回家。而30歲以下在村里的年輕人,也只有幾十人,少得可憐。
人口外流,導致荒村一個個出現了。前文提到的廟嶺村原本也是一個大村,本來有幾十戶人家,可現在在村里的只剩下七八戶,還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大多數房子都荒廢著。
村民劉成愛已經76歲了,他的子女因為嫌村里窮,沒有出路,都把戶口遷到了其他平原鄉鎮。家里的這座一百多年的石頭房子內,就住著老兩口。
他的老伴杜老太說:“村里年輕人甚至連媳婦都娶不上,誰還在村里住。”
如今,杜老太家里的地也不怎么種了,就挑一塊兒離家近的,種點糧食夠老兩口吃,其他的就那么荒著。
拍石頭鄉黨委原書記張斌說,這些問題是農村的普遍問題,人才流失,很多自然村都在逐漸消失。
“吃水、出行也只是解決了最基本的生存問題。”王來喜說,要想讓村子有生氣,還是得富起來。
說起來簡單,但沒有人、沒有錢、沒有政策,怎么富?
張斌說,現在限制農村發展的有兩個問題:“一個是人才,另一個是資金。”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鄉村人口外流已成趨勢,很多自然村正在消失,這已是不可逆轉的局面。張斌說,這問題不僅是松貢水村的問題,也是很多農村發展遇到的共同難題。
王來喜與村兩委班子也有了有心無力的彷徨感。
陸
“光靠自己不行,得借力”
找幫手,借外力,王來喜想法活、思維方式新,讓縣里的干部都稱贊不已。
發展得借力。
這是王來喜思考過后得出的結論。這時,省里給他派來了一個好幫手李明青。李明青是省農業廳農產品質量監督局副局長,2010年7月省委下派的第一批駐村第一書記。
李明青與王來喜商量之后,根據村里的條件制定了發展規劃。“有長期的規劃,就是發展旅游觀光農業。”李明青說,村里同時還成立了合作社,發展養殖、種植業。
有了方向,最高興的還是王來喜。
他又開著面包車,一趟一趟往新鄉、鄭州跑。經過拍石頭鄉、輝縣市以及新鄉市的多層努力,松貢水村已列入河南省“百村萬戶”旅游富民開發工程,松貢水觀光園開發項目也獲省發改委核準立項。
接下來就是招商了。
王來喜說,第一次找了一個公司,對方也很感興趣。可真正投資時發現對方公司并沒有足夠的資金,合作擱淺。
接著找了第二個、第三個,一直找了十來家,合作也沒談成。王來喜形容當時的心情“就像坐過山車一樣,有合作意向時心情就可高興,一沒談成,心情就跌到谷底了”。
于是他第一次去找了松貢水村出來的“大干部”杜學明。
杜學明是松貢水村人,現在是輝縣市房屋征收辦公室主任、市場管理局局長。在杜學明的印象里,王來喜找自己的目的很明確,“就是想找投資,讓人知道松貢水村是個美景很多的地方。”
“他是個精明的農村人,想法與思維方式已跟以前的老干部不一樣,一心想借外力來把村莊變好。”杜學明評價王來喜時說。
杜學明也很受感動,把輝縣市瑞成房地產開發公司董事長張志新介紹給了王來喜,并來到了松貢水村。
初次見面的時候,王來喜有點緊張,把自己的松貢水村的風景說得天花亂墜,生怕又跟以前那樣,對方不愿意投資。
張志新也被王來喜說動了,決定投資。
面對河南商報記者,張志新反復強調,他決定在此投資絕沒有半點商業目的,純粹是為了盡社會責任,“企業做這么大,有實力也有能力做點特別的事”。
決定合作的那天,王來喜說自己興奮得一夜都沒咋睡,不停地跟妻子說將來夢想實現后,松貢水村會變成什么模樣。
如今,合作協議已經簽訂。該公司將會陸續在村里投資1.5個億,以松貢水村古村落保護與發展、革命傳統紅色教育基地和黑鹿河大峽谷為依托,發展原生態休閑旅游觀光。
柒
新一代干部群體的新課題
善于思考問題和借力發展,是在新的發展形勢下,王來喜這樣的村干部的共同特點。
聽說村里發展旅游,一位村民充滿期待又有些疑惑,這個村能發展起來嗎?“發展起來肯定更好。”
采訪結束前,王來喜說,這些夢想可能一時半會兒還實現不了,但至少有了跡象。“去年村里的新生兒是6個,是這幾年來最多的,還有遷出去的村民在咨詢,把戶口遷回來該咋走程序。”
在張斌看來,善于借力的不僅僅是王來喜一個人,而是現在很多村干部共同的特點。“這一類村干部是農村面臨新問題時成長起來的,很善于思考問題,也會協調與各方面的關系,盡量把所有力量都拉進來幫助自己的村子發展。”
對善于借力的說法,河南商報記者深有體會,見到他的當天晚上,他就拿出了一個公司框架,開門見山地對河南商報記者說,“我不希望你們宣傳我,我想讓你們多為我們的項目出謀劃策,你們見多識廣,主意多,我們的項目要是能得到你們的支持,能和河南商報合作,可以發展得更快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