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霖(左戴紅袖箍者)在吉昌小區防疫執勤點執勤中
□大河報·豫視頻記者高志強牛靜芳文受訪者供圖
這兩天,又一則與安陽疫情有關的視頻火了。一位名叫陳思霖的安陽籍大學生,為告慰基層工作多年、剛病逝的父親,主動到父親生前工作的地方做了一名社區志愿者。半個多月過去了,他不僅變得深沉而堅強,更找準了人生的方向。于是,他深夜寫信告慰亡父,立志做一個父親那樣全心全意為百姓服務的人。短短的一封信,感動了一座城……
陳思霖父親的去世,讓我決定當一名社區志愿者
“新聞中,我看到了我們的醫護人員和基層干部志愿者前赴后繼,為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逆風而行,他們每天奮戰一線的畫面,時刻在感染著我。”——《給爸爸的一封信》
“咳、咳!”1月27日上午,與記者通話時,陳思霖有些咳嗽、聲音沙啞。他本是河南大學大二的學生,半個月前加入卜府巷社區志愿者后,要么搬運防疫物資,要么上門核酸檢測,要么分發生活用品,他幾乎每天都很忙。當天上午,雖然只有半天,卻是他過的第一個“假期”!
通話中,陳思霖介紹,他父親名叫陳曉勇,今年44歲,生前是甜水井街道辦的一名基層干部,因患胃癌晚期,不幸于去年12月20日病逝。
據悉,元旦過后,安陽疫情暴發。陳思霖決定到父親生前工作過的甜水井街道當一名社區志愿者。陳思霖表示,到抗疫一線去,到父親曾經工作過的地方,替他完成尚未完成的工作,也許才是紀念父親最好的辦法……
社區主任任勞任怨,干活是把好手
“您曾經的戰友中,有幾位叔叔頭發已經很長了,那是因為忙十幾天沒有回家;有的阿姨連孩子住院手術都沒有去看一眼,每當他們在寒風中凍得一直跺腳,我更加理解了您的辛苦與不易。”——《給爸爸的一封信》
“劉主任,我能到你們那兒當志愿者嗎?”卜府巷社區主任劉霞接到陳思霖這個電話的時候,文峰區的疫情正緊,她負責的中原賓館核酸檢測點正是最缺人的時候。結果不用說,他被順利“錄用”了。
劉霞表示,原本在她眼里,很多“00后”志愿者“還是一群孩子……”后來,她慢慢發現陳思霖似乎不一樣:不管是維持現場秩序還是裝卸防疫物資,抑或是入戶幫忙核酸檢測和分發生活用品,他說干就干,絕不拖泥帶水。每次核酸檢測,128戶老弱病殘孕都要上門去做,要求3個小時內必須完成,他一個“累”字也沒說過……
讓劉霞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幾次去小區分發生活物資,幾十斤重的編織袋子,“別人都是兩個人抬,他一個人扛起來就走……干活真的是一把好手”。
陳思霖媽媽孩子能這樣,我感到很欣慰
“我跟社區主任一起,挨家挨戶為困難居民分發生活物資,我扛著一袋袋沉甸甸的蔬菜,搬到居民家里時,雖然很累,但當看到白發蒼蒼的老人露出溫暖的笑容時,我瞬間明白了大愛無疆的真正含義。”——《給爸爸的一封信》
“披星戴月、任勞任怨,這一點跟他爸很像!”電話里,陳思霖的媽媽張蕊,還沒有完全從喪夫的悲慟中走出來;即便如此,一提起他們爺兒倆,她還是能忍住悲聲,似乎有說不完的話。
張蕊告訴記者,思霖爸爸從事的是基層工作,工作忙時經常顧不上家,“孩子很敬佩他的爸爸!”她介紹,孩子是獨生子,從小卻性格陽光、待人熱情,是典型的“陽光大男孩”,雖然丈夫的突然去世對他影響很大,但孩子在她面前卻表現得很沉穩,總會想著法子哄她開心。
張蕊表示,她看過孩子給他爸爸寫了封信的那段視頻,知道這些天在基層抗疫,不僅讓他更懂他的爸爸,也樹立了將來畢業之后,繼承他爸爸的遺志,繼續選擇在基層工作,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孩子能這樣,我感到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