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1月22日電(記者 張尼)云南哀牢山失聯人員搜救指揮部22日通報稱,經過全力搜救,在哀牢山失聯的4名地質調查人員全部找到,均無生命體征。據大象新聞報道,有多名醫院醫生及資深山地救援隊隊員透露,哀牢山四人遇險的原因最大可能是失溫。
什么是失溫?人在戶外遭遇失溫后又該如何應對?
什么是身體失溫?
失溫癥又稱低體溫癥,描述當人體核心溫度低于35.0℃時的現象。
一般來說,失溫是指人體熱量流失大于熱量補給,從而造成人體核心區溫度降低,并產生一系列寒顫、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癥狀,甚至最終造成死亡。
失溫癥主要有兩個原因造成,第一個最常見的原因是暴露在極低溫的環境中;另外一個原因是處于任何一種抑制體內產熱機制或增加失溫速度的情況下。
什么情況下容易發生身體失溫?
長時間暴露于寒冷環境中,人體在調節體溫時會動用身體儲存的能量,但熱量流失大于熱量補給,結果導致失溫或異常低體溫。
體溫過低會影響大腦的思考,造成不能及時采取防護措施。由于人們可能意識不到失溫正在發生,并且不及時采取相關防護措施,這使得失溫更加危險。
通常失溫在極寒冷天氣下發生,但如果淋雨或在潮濕的環境下被冷水浸透,失溫也可能在4~5℃的天氣發生。
身體失溫的脆弱人群有哪些?
身體失溫的脆弱人群包括:
——沒有充足食物、衣物或取暖設備的老人;
——睡在室內低溫環境下的嬰兒;
——長時間停留室外的人群;
——流浪者、徒步旅行者等;
——飲酒后的人。
失溫后人體會出現哪些癥狀?
失溫癥根據其嚴重程度分為輕、中、重三期。
第一期(輕度失溫):體溫降至32℃~35℃。
在這一階段,人體會顫抖、雙手麻木、無法完成復雜動作;遠端肢體血管收縮,以減少熱量散失;呼吸快而淺;皮膚上出現“雞皮疙瘩”,它是嘗試使毛發豎立起來形成隔熱層。失溫者可能感覺疲勞和腹部疼痛、視力困難,有反常的尿多。
有時候失溫者反而有溫暖的感覺,但事實上這是失溫癥將要發展到第二期的信號。一種測試病情向第二期發展程度的方法是病人能否使拇指和小指接觸,這是肌肉停止工作的第一階段。
第二期(中度失溫):體溫降至28℃~32℃。
肌肉不協調更明顯,人的行動更遲緩、困難,伴有步伐不穩、方向感混亂。淺層皮膚血管繼續收縮,以保持重要器官的溫度。失溫者面色蒼白,唇、耳、手指和腳趾的顏色可能變藍。出現反常脫衣現象,這是身體自身調節機制失衡,原來始終收縮的周圍血管擴張,導致短暫“熱起來”的錯覺。
第三期(重度失溫):體溫降至大約28℃以下。
肌肉顫抖通常已停止。說話困難,思維遲鈍。暴露的皮膚變藍、肌肉協調能力幾乎完全喪失,不能行走,甚至昏迷。脈搏和呼吸顯著減慢,可能發生心率過快或心房纖維性顫動,最終導致心肺衰竭。
身體失溫發生時怎么辦?
如果發現成人出現寒戰、虛脫;摸索手;記憶喪失,言語不清;睡意。嬰幼兒出現皮膚鮮紅色、發冷等信號中的任何一個,請及時測體溫,若體溫低于35℃,立即就醫。
當不能馬上獲得醫療救治時,請按以下方法升高體溫:
——使其進入溫暖的房間或住所;
——及時脫掉潮濕的衣服;
——采取相關措施溫暖身體的核心區域——胸部、頸部、頭部和腹股溝;
——服用熱飲料幫助提高體溫但不能服用含酒精的飲料,同時也不要給意識不清的人服用。
——情況緩解后,需盡快就醫。
如何避免失溫?
——提前熟悉當地天氣情況,根據天氣狀況做好合適的衣物準備;
——如果遇上寒冷天氣出行,做好相應的防風防護措施,不要暴露在寒風中。保暖的帽子、手套、圍脖、防風衣、厚襪子、防風面罩、甚至是風鏡等都是大風寒冷天氣出行的必備物品。暴露在外的身體器官過多,面臨的風速越大,身體熱量也就會相應的加速散失。
——寒冷天氣下的戶外活動,保持身體干燥,若被打濕,趕緊換上干衣服;
——選擇快干排汗的內衣,切忌棉質內衣。棉織品很吸汗,不容易導出從而引起失溫;
——注意衣物的增減。很多人在徒步的時候喜歡穿得厚厚的,生怕自己在路上著涼,結果沒走多遠,渾身上下被汗水打濕,很容易失溫;
——攜帶足夠的高熱量食物;
——不要讓自己體能透支,防止脫水,避免過度出汗和疲勞,食物和熱飲,隨時補充身體熱量也是非常有用的預防失溫的方法;
——一旦遭遇失溫,需要及時到急診科或燒傷科緊急處理治療。(部分內容參考自國家衛健委官方微信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