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離靜寧飲用水生命線“甘泉調水”僅五公里,前一年生產的廢渣仍散發酸臭 |
|
宣傳牌背后為已封凍的東峽水庫 |
|
國聯淀粉上馬污水凈化設備后運營成本大增,目前正在醞釀轉型 |
|
隆德縣水務局人員監測出境水質 |
靜寧的水又渾了。
在甘肅東南的這座山區縣城,喝上一口干凈水,如今幾乎成了一種奢望。縣城10公里外的東峽水庫,原本是13萬人口賴以生存的飲用水源,從去年開始水質一度降為劣V類,而主水源地“甘泉調水”,同樣面臨著嚴重的污染。上游隆德縣的淀粉企業多年連續排污讓靜寧縣不堪重負,而當兩個縣都意識到污染問題迫在眉睫時,靜寧的水已經不能喝了。
靜寧縣隸屬甘肅平涼,而隆德縣則屬寧夏固原,一條渝河將兩縣連接起來,短短42公里,卻因跨越了兩個省,使污染防治變得錯綜復雜。擺在兩縣面前的,是一筆拖了13年沒有解決的環保欠賬。
自來水合格率63.5%
2014年夏天,靜寧縣居民看到的是遠遠超出他們想象的情景,自家自來水管道接出的水里竟然蠕動著米粒兒大小的蟲子,有人在網上發出照片,水碗里的蟲子長達1厘米。
自來水不能喝了,消息迅速在縣城中傳開。
在成紀家園小區,62歲的居民劉鑫荃為了全家能喝上干凈水,咬牙買了臺800多元的凈水器。“說明書上寫的濾芯可用半年,誰知用了兩個月濾芯就全黃了。”
不遠處的阿陽花園小區情況類似,水龍頭里流出的自來水渾濁帶有漂白粉味,小區居民說每隔一段時間,水就會變渾,還有腥味。
居民的擔憂,在官方的檢測中被證實。
2014年6月水危機爆發后,之前每月一次的自來水水質檢測曾被提高到一周一檢,目前也還保持著每月兩次檢測的頻率,檢測內容包括大腸桿菌等在內的常規10項指標。
“上一次檢測是今年2月3日,這次檢測10項指標都是合格的。”縣衛計局檢測檢驗所所長李曉霞介紹,但2014年全年,一共167次檢測中,自來水水質的合格率只有63.5%。
靜寧自來水出問題,是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質異常發生之后。
在縣城外10公里的東峽水庫邊,當時曾前去調查的靜寧縣水務局局長牛永琪在“大毒日頭”下出了一身冷汗,庫容8600萬方的水庫散發著刺鼻的酸臭,水質檢測結果為劣V類,歷史竟又一次重演了。
這并不是靜寧縣城自來水中第一次出現蟲子,早在10年前的2004年這一幕就上演過,曾在群眾中引發過持續數日的恐慌。當時靜寧縣城全部飲用水還全都依賴東峽水庫,當水庫遭到嚴重污染時,靜寧一度陷入斷水危機。
臨近六盤山的靜寧屬半濕潤半干旱氣候,年均降水量只有285毫米,人均水資源量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1/8,加上河流污染,可用于飲用的水源極度緊張。2004年東峽水庫污染事件后,靜寧縣投資1200萬元在遠離縣城32公里的甘渭河旁新建了一處水源地—“甘泉調水”工程。但隨著人口激增,“甘泉調水”無法滿足縣城全部需要,東峽水庫作為備用水源地始終發揮著作用,直到去年夏天。
排污企業歸隆德管
2014年6月的水危機讓東峽水庫徹底關閉,可僅僅過了半年,“甘泉調水”也面臨著來自上游的污染。
“甘泉調水”全稱甘渭河廟堡水源地,2006年開始供水。不同于東峽水庫,“甘泉調水”沒有蓄水設施,需要經過兩級泵站將水抽到山上后再用管道向縣城輸送。
“甘泉調水”處于靜寧縣與隆德縣的交界處,從水源地向南5公里便是隆德縣溫堡鄉,這里一家名為恒泰淀粉的萬噸規模的淀粉廠就建在甘渭河的河道旁。2014年11月的淀粉生產季,平涼水環境監測中心的數據顯示,無論從東部進入靜寧縣的渝河還是南部進入的甘渭河,水質都已是劣V類。
1月30日,北京青年報記者沿甘渭河進入隆德縣,312國道旁的恒泰淀粉廠大門緊鎖,正處于季節性停產。在廠區周圍百米開外,就能聞到刺鼻的酸臭,廠區后面一塊10畝左右的土地,一半已被黃色的淀粉渣覆蓋,更外圍的土地變成了深黑色。附近的村民告訴北青報記者,淀粉廠生產時排放的廢水沉淀后滲入地下,廢渣在此堆積,已有三個月之久。
在深黑色的土地外是一道深達10米的黃土斷面,下面就是甘渭河的河道,數位耕地與恒泰淀粉廠相鄰的村民表示,在10月到11月的淀粉生產季,雖然恒泰淀粉沒有直接將這些廢水排進河里,但廢水沉淀到地下也都從一旁的斷面流進了河里。而在312國道的另一側,一根暗管通向一片洼地,黃色的淀粉廢水被排進洼地后,沿著一旁的雨水渠也同樣流進了甘渭河。
恒泰淀粉廠的留守人員稱,他們現在被靜寧縣視為“眼中釘、肉中刺”,2014年的淀粉生產季,每隔兩三天就能看到靜寧環保的人來,但是他們只能看看而沒辦法處理,“我們是屬于隆德縣的企業”。
污水河畔寸草不生
“靜寧縣城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一個干凈的水源地,這個問題已經困擾靜寧人很久了。”靜寧縣環保局局長王學勤說。
靜寧縣地處六盤山以西的渭河流域,全縣都是黃土高原的丘陵溝壑,缺水對于靜寧來說已經是一個持續幾百年的古老話題。靜寧老人間流傳著“窖雪度夏”的生活常識,在不通自來水的年代,人們以地窖收集雨水、雪水飲用。
1995年,靜寧縣城附近淺層地下水幾乎被開采殆盡,東峽水庫成為縣城第一個水源地。靜寧縣內河流一共6條,除流入東峽水庫的渝河外,還有葫蘆河、高界河、甘溝河、甘渭河以及李店河。其中李店河雖然距縣城最近,但由于水土流失嚴重,只能作為備用水源地。高界河、甘溝河距離靜寧縣城遠,難以調水。而靜寧縣水量最豐沛的葫蘆河,卻早已是一條“死河”,不僅上游寧夏西吉縣上百家淀粉企業排污,靜寧縣工業園區也建在葫蘆河中游,工業園區地毯廠當年建廠時幾乎全未辦理環評手續,開工時葫蘆河黑水橫流,污水一路流過下游莊浪、秦安兩縣。
1月29日,北青報記者來到葫蘆河畔,封凍的河面雖已被白雪覆蓋,但仍能看到河道兩側裸露的黃土地早已被染成黑色、寸草不生。
作為如今靜寧縣城生命線的甘渭河上的“甘泉調水”工程,啟動至今已“疲憊萬分”,2006年“甘泉調水”啟動時,水源地尚有9米水位,到2012年短短6年間水位便降到了2.8米,那年開始“甘泉調水”3號井已無水可用。
本就嚴重缺水,上游企業瘋狂排污讓靜寧人的水源地更是雪上加霜。
11年前第一次危機
被靜寧縣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的恒泰淀粉廠,老板就是靜寧縣人。據隆德縣政府方面介紹,該廠是隆德縣僅剩的4家淀粉企業之一,當初因為靜寧縣不允許其建廠才跑到隆德來的。
“恒泰淀粉廠如果再達不到排污標準,就一定會被關停。即便他能達標排污,也得搬走,這是我們對靜寧縣的承諾。”隆德縣環保局長何斌說,目前隆德縣境內僅剩4家淀粉企業,除了位于渝河上游神林鄉的國聯淀粉廠上馬了生物污水凈化設備外,其他三家仍無法有效處理排污問題。
隆德縣大面積淀粉廠排污始于2002年,那一年,幾個曾在合資企業“四波淀粉”干活的人,“山寨”了四波淀粉整套生產工藝,讓隆德縣淀粉“土作坊”一夜之間完成了機械化生產的跨越。“山寨”之風吹遍隆德縣,機械化的淀粉廠遍地開花、傍河而建,而他們“山寨”來的只有生產工藝,對于廢水廢渣的處理根本視而不見,淀粉生產季的渝河水“黑得像墨汁一樣”。
這一時期,大量靜寧老板前往隆德投產淀粉廠,隆德縣的資料顯示,其縣內工商注冊登記淀粉廠最多時有26家,三成為靜寧人所開,這還不包括一些年產1000噸以下的小廠。
也同樣是在2004年,隆德縣城的酸臭已讓居民無法正常生活,當年2月,布滿白沫的渝河黑水順流而下注入東峽水庫,終于引爆了靜寧縣第一次飲用水危機。
喝了自己污染的臭水
靜寧人王致富說,這么多淀粉廠里,或許自己是唯一一個主動退出的老板。
王致富的淀粉廠年產只有500噸,渝河旁邊一個小院磚墻一圍,沒有名字,建于2002年,關閉于2004年。
王致富說是自己差點害了兒子。2004年的靜寧第一次飲用水危機爆發的春節之后,年僅5歲的兒子王貴平與鄰居小孩們玩耍時喝了生水,腹瀉不止,三個孩子全進了醫院。那一天,王致富剛返回自己的廠子。
王致富說,趕回醫院的時候,兒子正發著高燒,醫生告訴他兒子得了細菌性痢疾,送來時腹瀉里有膿血。王貴平是他的獨生子,前面生了兩胎女兒,38歲才得到一個兒子,夫妻倆在病床前守了5天,兒子才逐漸好轉。
“那年3月,我就把淀粉廠給賣了,兒子病了5天,我頭發白了一半。”王致富告訴北青報記者,“那時候看報紙說,是隆德這邊的淀粉廠污染讓東峽水庫的水都沒法喝了,回到廠子里覺得心里挺難受,這時候隆德這邊也開始查排污,我就覺得,這廠子還是不要干了。”
也是這一時期,隆德縣開始對淀粉企業進行查處。
2004年的靜寧飲用水危機,讓隸屬不同省區的兩個縣第一次就污染問題坐在了同一個會議室里。
“實事求是講,在2004年跨省污染以前,環保這事在我們(隆德)這兒真沒怎么上過心。”當年在隆德縣委辦任職的劉江龍回憶,“隆德縣全縣的飲用水全部來自六盤山的涵養林,2003年的時候我們就把管網鋪設到全縣的所有村子,沒有靜寧縣那邊喝不上水的‘切膚之痛’,淀粉廠排污在當時的干部們看來不過是覺得‘臭了點’。”
6年開了5張罰單
2015年1月,何斌成為隆德縣歷史上第一任環保局長,此前隆德縣環保部門并不是獨立單位,而是城鄉建設與環境保障局。何斌說,環保部門很長一段時間在隆德縣都比較弱勢,這也是即便2004年跨省污染狀況就擺在面前,而后幾年仍沒能有效遏制的原因之一。
“其實隆德環保從來都沒能實質地處罰過我們,即便像我這樣的小廠子。”靜寧人王國濤曾在隆德縣渝河流域開過一家年產800噸的小型淀粉廠,他的廠2008年關停,“那個年代那么多人都在做淀粉,家家在排污,有時候隆德環保的人下來檢查,往往也就不了了之了。”
而大型淀粉廠則往往因為是利稅大戶和對隆德縣GDP的貢獻,長年不把環保部門放在眼里,楊河鄉一家5000噸規模的淀粉企業原廠主告訴北青報記者,2009年以前,環保部門執法到自己這里,每次要求停止排污都是走走過場,唯獨有一次一個新來的環保執法人員跟自己較起了真,不停止排污就要開罰單責令停產。“我給縣里打了個電話求情,他們(環保執法人員)就被叫回去了。”
北青報從隆德縣環保局調閱的資料顯示,2009年至2014年,當時的城鄉建設與環境保障局只開出5張罰單,罰單總額共計21.8萬元,但其中實際被執行的只有2013年的2筆罰單,一共2.8萬元。
兩個省的函來函往
2014年6月,靜寧縣將跨省污染問題訴至黃河水利委員會,隨后甘肅、寧夏兩省召開了協調會,會議要求隆德縣必須保證出境水質安全。
雖然兩省已開始牽頭,但治污卻難立竿見影。
從2013年開始,靜寧縣便不斷向隆德縣發函,如今這些往來公函疊起來有厚厚一摞,雖然2013年隆德縣第一污水處理廠已正式運行;雖然關停了18家淀粉企業,僅剩的4家也上了隆德縣“重點監控”的黑名單,但迫切想要喝上一口干凈水的靜寧人,短期內還無法看到水質有明顯改善。如今已封凍的東峽水庫下,集聚著13年來順流而下的污染物,幾個月后春暖花開,這些污染物還會在今年夏天讓水質迅速惡化。
1月23日,正在寧夏環保廳就渝河跨界污染問題召開協調會的何斌,手機上彈出來一條新聞,新華社再次曝光了靜寧縣遭遇跨省污染的新聞。會后一隊人馬立刻趕往靜寧縣,帶隊的是寧夏自治區環保廳、固原市環保局的相關領導,還有隆德縣剛剛上任的環保局長何斌。
1月28日,環保部副部長翟青帶隊來到靜寧,次日在隆德縣召集甘肅、寧夏兩省全部相關部門協調會。會上,隆德縣向靜寧縣承諾,今年開始他們一定保證渝河、甘渭河兩條河流在隆德縣的出境水質達到國家要求的IV類標準,并盡可能提高出境水質標準達到III類。寧夏環保廳已下撥1000萬元進行渝河綜合治理一期工程,同時投資2800萬元在渝河中游建設隆德縣第二個污水處理廠,另在渝河河道中建設污染物攔截設施。在環保部要求下,跨省兩縣常態協調機制正在加緊醞釀建立。
“無論如何,這是一筆已經欠了13年的環保欠賬,現在必須要還了。”何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