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峭壁之下的董地中學,很難不被震撼。
正值暑假,學生寥寥,建筑工人忙著修繕和擴建校舍。
董地鄉是貴州20個極貧鄉鎮之一。在全鄉僅有的這所中學教學樓內,一沓沓《失學輟學臺賬》和《控輟保學責任書》整齊碼放。沉甸甸的護學約定,由學校老師和學生家長簽下。這是董地鄉一生一策、保學控輟的生動寫照。
峭壁下的董地中學。王欽 攝
開局“心中有數”
去年3月8日,羅珍玉來到董地鄉任黨委書記。一身干練的她說,“這是我過得最有使命感的一個節日。”帶隊戰貧一年半,啟動脫貧攻堅建設項目85個。其中,教育是阻斷代際貧困的重要途徑,為此董地鄉堅持“雙線包保”——行政線,由政府開展大排查、大走訪,勸說思想不積極的家長;教育線,則由教師團隊來負責課程跟進。
“董地鄉現在有273名老師,5779名在校學生。”報出這組數字時,羅珍玉幾乎沒有猶豫。“實行雙線包保和五查四比對,就是要確保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教育。”
摸透了底子,再搭建梁和柱。
羅珍玉書記到學生家走訪 受訪者供圖
扶智“一生一策”
扶貧先扶志,興趣作老師——針對有輟學傾向和疑似輟學的學生,董地針逐一研判,制定“一生一策”,在學校社團活動中獲得集體認同感,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扶貧必扶智,培訓長本事——針對超齡離校學生和農村在家人員,董地開設夜校班,培養脫貧攻堅明白人,課程內容包括感恩教育、法律教育、政策教育、農技教育。
師資和課程到位,基礎硬件和教學環境投入如何?
為滿足教育保障需求,董地鄉籌措資金6149萬元,新建幼兒園4所、綜合樓7棟、教師周轉房12套,投入教育辦公設備專項資金500萬余元。
控輟保學實現動態清零,離不開羅珍玉書記團隊對“一生一策”的堅持,還有“千里勸學”的魄力。
勸返小組遠赴金華勸學 受訪者供圖
勸學“不遠千里”
“少年自有少年狂,身似山河挺脊梁。敢將日月再丈量,今朝唯我少年郎……”
唱起這首《少年中國說》,董地中學七年級學生馬麗眼神堅定。
羅珍玉書記回憶,一年前,來自少數民族家庭的貧困生小馬麗輟學務工。包保教師和包保干部多次走訪,仍是線索寥寥。鄉里派出一支勸返小組,連夜奔赴浙江金華,最終在一個彌漫著刺鼻油漆味的廠房里,找到了正在生產寵物繩的馬麗。看到角落里瘦小而忙碌的身影,老師忍不住落了淚……
對老師不遠千里尋她回校復學這段經歷,14歲的小馬麗用了“猝不及防”來形容。盡管身邊仍有小伙伴認為讀書無用,但小馬麗還是覺得自己回到學校是一個正確的決定。“是老師的堅持和教導,讓我明白了什么是一個女孩應該有的樣子!”
千里勸學,足見董地決心。
羅珍玉書記介紹,目前董地鄉已成立1個省外勸返工作小組、2個省內勸返工作小組、以及1個工作專班。對全鄉學生進行動態跟蹤,發現疑似輟學的,由校長園長統籌全校教師勸返,及時反饋勸返情況,數次勸返無果的,上報董地鄉黨委政府研判,再安排工作組勸返。
從“雙線包保”,到“五查四比對”;從“設立心理疏導室”,到“開辦夜校培訓班”;從“配備少數民族教師”,到“1至3年級雙語教學”……這些嘗試,都是董地探索教育扶貧的深刻印記。
最后談起董地鄉273名教師,羅珍玉書記語調微揚,眼里有光:“這是一支靠情懷支撐著的隊伍,也將是脫貧攻堅路上和教育戰線上的一支尖刀部隊!”而董地鄉的娃娃,在其“披荊斬棘”的守護下,定要以知識斬窮根,改寫命運報家鄉。
他日董地,“極貧”成“極品”!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