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地處貴州高寒山區的盤州市淤泥鄉巖博村,一座座小樓坐落在青山白云間,阡陌交通,村民安居樂業。
很難想到,十幾年前的巖博村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家家住的老土房,出門就是豬糞塘。一年種糧半年飽,有女不嫁巖博郎”。
貴州省盤州市淤泥鄉巖博村黨委書記余留芬接受人民網采訪 宋子節 攝
在余留芬擔任巖博村村支書的二十年時光里,她帶領村民創造了脫貧的傳奇故事。修通村公路,盤回集體林場,興建煤矸石磚廠、特種養殖場,成立貴州巖博酒業有限公司……一個個精彩故事的背后,是余留芬帶領村民在脫貧路上披荊斬棘、闖關過坎的拼搏與汗水。
“我們是一步步闖過來的。”余留芬接受采訪時表示,“二十年的歲月里走過許多艱辛和苦難,贖回林場的時候到處借錢、求人,擔心林子買回來會負債更高,就帶著村民上山去數樹木的數量夠不夠還上欠款。”
全村基礎設施改善后,余留芬開始探索如何讓村民過上富裕生活。通過銀行貸款、村民集資、合作經營等方式,開辦磚廠、建成特種養殖場;還完成退耕還林5000多畝,使林場成為了巖博村的“綠色銀行”。
巖博小酒1號存酒庫 宋子節 攝
2004年3月,余留芬發動村集體投資80萬元,10戶村民入股50萬元,收購一家釀酒小作坊,創辦了巖博小鍋酒廠。酒廠開釀后面臨銷售困難,余留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那段時間,她一有機會就走進餐館推銷她的小鍋酒。在余留芬的執著下,巖博小鍋酒逐漸小有名氣。
“后來,我感覺到酒廠太小,不能讓村民真正富起來,于是考慮從產量50噸的小酒廠擴建到5000噸的現代化酒廠。”余留芬介紹,“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解決了資金困難、人才匱乏等等諸多問題。在我看來,腳踏實地克服困難是最重要的。”
2015年巖博村全村實現脫貧。2017年6月,原有產品重造完成,改名為“巖博人民小酒”。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他所在的黨的十九大貴州省代表團,同代表們一起審議黨的十九大報告。余留芬在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時,提到了“人民小酒”,讓這瓶酒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如今,巖博村已經變成了集體經濟積累達近1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26萬元的小康村
談到展望未來,余留芬滿眼憧憬,“我們要立好一個鄉村振興規劃,建成一個產業園區,建成一個生態景區,完善一套產業鏈,建好一個生產基地,打造一個優質品牌,建成一個美麗鄉村,讓人民小酒享譽千家萬戶,把巖博村建成‘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全國百強村,讓更多的群眾日子越過越紅火!”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