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已至耄耋之年,但耳聰目明,筋骨硬朗,生活起居,完全自理。
知父莫如子。父親長壽得益于他一生的勤勞,和一顆感恩、善良的心。
父親出生在上個世紀的二三十年代。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舊社會,讓父親從小吃盡了苦頭。扛長工、放牛羊、逃荒要飯······父親一直艱難地掙扎在饑餓、貧困的邊緣上。但多災多難的生活也練就了父親強壯的體魄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在父親眼里,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和邁不過去的坎。
解放后,苦大仇深、思想進步的父親吃飽了肚子,有了家,還入了黨,當上了生產隊干部,一年四季帶領社員們戰天斗地,建設新社會。寒冬臘月天,父親帶頭赤腳跳進刺骨的冰水里,挖溝排水,興修水利,一時傳為佳話;暴雨如注的深夜,父親不顧風雨飄搖中的一家老小,去守護生產隊里的十幾頭牲畜,被鄉親們譽為“焦裕祿式的好干部”······抗洪搶險、農業生產、交售愛國糧,父親樣樣走在前面,光是得到的榮譽證書和獎狀,就有厚厚一摞。父親經常說,感謝共產黨、毛主席救了他,新社會就是他的家。
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后,父親把家中分得的幾畝責任田視為生命。一年四季,幾乎整天都泡在責任田里。哪怕是風雪載途的嚴冬,父親每天也要到田里轉一轉,看看莊稼、拾掇拾掇田邊地頭。按他的話說,一是活動活動筋骨,二是照料照料莊稼,別讓它們覺得人們忘了它們。即便年事已高,不事稼穡后,父親也是一天到晚地不閑著,種種菜、喂喂雞、掃掃地,拾掇拾掇家務、看護看護莊稼,照看照看晚輩,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計。
知足常樂、懂得感恩是父親長壽的又一秘訣。一生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的父親,一直對生活心存感激。他常說,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他的今天。即便是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忍饑挨餓的三年困難時期,父親也無絲毫怨言,并且還常常教育鄉親們不要忘記萬惡的舊社會,要體諒新中國暫時的困難,并和全國人民一起戰勝困難,迎接好日子的到來。特別是該改革開放后,日子更加紅火,父親更是心滿意足,說自己做夢也想不到能有今天這么好的光景,便整天把感恩之類的話掛在嘴邊。
有一年的春節,我回家看望父親陪他閑聊時,流露出當今經濟時代,我們做教師的工作辛苦而待遇又偏低的不滿情緒,父親就語重心長地教育我:“哪能只講錢啊!國家把你從一個農村放牛娃培養成一位高中教師得多大花銷?說啥也不能和國家討價還價!再說,你培養出那么多有出息的學生,哪個不念你的好,難道這不是回報嗎?黃金有價情無價呀!”
寬容善良,讓父親一生遠離狹隘,永保平和心態。父親雖然讀書不多,但頗有辯證思維。他說的話,做的事,總能讓人心服口服,并且傳遞的都是滿滿正能量。說到當今社會某些基層干部不正之風時,父親說:“這只是個別現象,壞人是少數,影響不了大局。你看,咱們的日子不是一天比一天好嗎?再說五個指頭伸出來還不一樣齊呢,更何況咱們這么大一個國家?”
有一年,村上的一家鄉鄰,因為瑣事和哥嫂鬧上了矛盾。雖然,哥嫂占理,但父親還是批評教育他們說,哪能得理不讓人、針尖對鋒芒呢?退一步海闊天空。再說那家的父輩,在咱們家生活困難時,還接濟過咱們呀。事后,哥嫂主動向對方示好,兩家鄰里從此又和好如初。
出身卑微,平平庸庸的父親,簡直就是一本書,值得我等晚輩人閱讀、品味。
作者:史建華(遂平一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