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六,是我國“文化與自然遺產日”。在世界遺產的大家庭里,有一支隊伍叫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的,雖然是“非物質”,但也是“遺產”,約等于傳說中的“精神財富”。
與看起來普遍法相莊嚴、端莊華美的文化與自然遺產不同,在非遺的世界里,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歡樂——沒想到你是這樣的非遺!
比如說不久前曝出的“印度已經連續6次為象棋申遺”的消息,就掀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風波……
有點難以置信但它們都是正經非遺
從2001年開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每兩年評選一次“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08年起改為每年評選一次、每次一國只可申報一項,并于這一年首次發布了代表作名錄。到去年,進入這個名錄的全世界各國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共有470項。
名錄中有宮廷宗廟祭祀禮樂、黑拉里亞史詩、安第斯卡拉瓦亞的宇宙信仰形式等等聽起來就很厲害的成員,但也有一些“納尼,這也行?”的項目給人意外的驚喜(驚呆)。
2018年,瑞士獲得了其第三項世界非遺項目——“雪崩風險管理”。這是他們跟奧地利聯手申請的結果。阿爾卑斯山區人民深受雪崩之苦,所以積累了不少防范雪崩災害的辦法,形成了集體形式的風險管理,包括訓練救援犬、分析記錄數據、培訓登山向導、向他國傳授知識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文化。對于這種情況,我們祖先早在《左傳》那個時代就給予了理論總結——三折肱成良醫、多遭災成非遺。
目前非遺的申報額度是每國每年一項,但鼓勵多國聯合申報,不占名額。所以2012年,13個國家分享了同一項非遺——“獵鷹訓練術”。論馴鷹,咱中國并不差,什么“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挾彈飛鷹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橋西”,文化底蘊只怕更深。但比利時、捷克、法國、蒙古、摩洛哥、韓國、斯洛伐克、西班牙等13國沒帶中國玩。據說這項傳統技藝至今仍發揮著實際作用,許多機場用猛禽驅逐可能給飛機起降帶來危險的鳥群。為防止鴿子啄食球場草皮中新播撒的草種,馬德里競技俱樂部合作的馴鷹師,每周帶著他的獵鷹來球場兩三次。
搞人海戰術的還有“棗椰樹相關知識、技能、傳統和習俗”。這是非遺家族的新貴,去年剛剛入選,其背后站著巴林、埃及、伊拉克、約旦、科威特、毛里塔尼亞、突尼斯等共14國人民。理由是數個世紀以來,棗椰樹在這些遺產申報國催生了許多相關的手工藝、職業和傳統。椰棗在幫助人們面對嚴酷的沙漠環境中的生活挑戰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一些看起來非常正常的事兒,比如移牧——牧民驅趕著牧畜沿著固定的路線遷徙;摔跤——唯一的特殊是身上涂滿橄欖油,還允許撕對方的褲子;疊人塔——跟咱們民間的傳統疊羅漢是師兄弟兒;登山——沒啥好解釋的,就是登山……這些看起來奇奇怪怪的“傳統”,都是正經的非遺。
還有一些非遺令中國人格外想不通。不是項目本身,而是“這不應該是我們家的嗎?”2015年韓國、越南、柬埔寨、菲律賓4國聯合成功申遺“拔河”。且不說拔河這項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田間地頭運動在中國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跳皮筋、踢毽子、滾鐵環等也都表示不服。
此前一年,有消息曝出韓國擬將暖炕技術申請世界非遺。而在2005年,韓國(怎么總是你?)成功將端午祭申遺。在“爭非遺”方面,韓國與中國結下的“梁子”怕是難解開了。幸好2009年,我們的“端午節”也成功申遺,總算是爭回一點兒面子。
餐飲進非遺居然沒有中國?
2010年,人類第一次在自己的文化遺產中添入了餐飲文化。首批入選的有兩款:法國大餐和墨西哥飲食。
隨后,地中海飲食也于2013年入選,同年入選的還有最令人不服的韓國泡菜。接著日本和食、土耳其小麥粥等也相繼登入大雅之堂。
但是,居然沒有任何一項中國美食!
若論對吃的講究,試問誰能講究過中國?論時間,三千年前我們就有“八珍”“三羹”的記載;論儀式,座次、飲酒、用筷、器具,《禮記》哪一套下來不能更復雜;論科學道理,孔子的“八不食”到今天也不過時。
別的食物就算了,中華美食連小麥粥、泡菜都拼不過?傳說中的滿漢全席先不說了,就說八大菜系,隨便挑出來一個,就可以完爆它們了不是嗎?魚香肉絲、北京烤鴨、麻婆豆腐、糖醋排骨、番茄炒蛋……小編一邊寫一邊都要忍不住流口水。
還有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燒花鴨、燒雛雞、燒子鵝、鹵豬、鹵鴨、醬雞、臘肉、松花小肚兒……請問我們是量上不足還是質上不夠?能申遺的美食只怕你聯合國的工作人員都統計不過來!
2018年,法國總統馬克龍公開表示“支持法棍申遺”。此言一出,遭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Diss,中國同胞更是祭出一個段子:我在街邊買的一個法棍硬得像鐵棍,都快趕上撬桃酥的江米條了。
其實這不是笑話,美食申遺法國人是認真的,畢竟之前意大利那不勒斯披薩剛剛成為非遺,而隔壁泰國的冬陰功也在摩拳擦掌。中國各式美食琳瑯滿目,不拿下幾項非遺桂冠,不光是咱們自己的遺憾,對世界人民的胃來說也是種惋惜。
實際上就在餐飲進非遺的第二年,中國烹飪協會就啟動了中餐申遺之路。他們申報的內容是包括炒、熗、炊、煮、煎、爆、炸在內的烹飪技藝。但事實上,當時中餐連國家非遺項目都不算,所以給聯合國提交的材料也是東拼西湊,沒有根據。結果當然是鎩羽而歸。
四年后,中餐再次出征。這一次中國烹飪協會選擇了更有針對性的方式——召集了專家團隊,從八大菜系中甄選出了廣式燒鴨、揚州炒飯等名菜,最終還是在國外遭遇了滑鐵盧。
為什么這么多中華美味一再被辜負?只怪咱們太實在,功夫都下在了“吃”本身——就算再怎么做出花兒來,畢竟還只停留在物質層面,要努力成為“飲食”,這就有了文化內核。教科文組織給出了正經答復:要更多地從文化角度去考慮烹飪技藝和產品,而不單是美食的好吃和加工方法。
據說,中國已經開始籌備以餃子為核心的美食項目,相信中華美食進非遺不會太遙遠!
非遺不是“光榮榜”重點是實踐傳承再創造
我國是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多的國家。截至目前,共有32項非遺代表作列入名錄、7個項目被列入亟需保護的非遺名錄,1個項目被列入保護非遺優秀實踐名錄。
這些項目中既有昆曲、南京云錦、安徽宣紙,也有書法、篆刻、剪紙、雕版印刷,還有京劇、中醫針灸、珠算、二十四節氣等,可以說非常豐富。
幾個月前,網絡上一則消息登上熱搜:印度要拿象棋申遺,而且已經是第六次!網友們自然一點就炸,矛頭從東家老韓調轉向西家三哥,還腦補出了諸如“聯合國回復‘不認識漢字嗎?’”“再來罰款”等場面,還創造性地發明了“非遺項目轉讓費”的概念。
幸好很快這則消息就被證實是一則謠言。印度從未為象棋申遺,更別說“六次”。
這個烏龍只能證明咱們非遺這根神經格外敏感,而且對非遺有很多誤解。從2015年開始,教科文組織就明確各申報國應避免在項目名稱上加注國家或民族的限定,弱化“所有權”的觀念。委員會明確申明反對排他性、獨占性。為什么頻頻有十多個國家“分享”同一個項目的情形出現,原因也正在此。
委員會說,非遺是集體的實踐,世代傳承,并被不斷地再創造,不存在所謂的“所有權”問題,也不代表著壟斷。《非遺公約》設立“代表作名錄”的宗旨是為了提高認識,促進文化間對話和對文化多樣性的尊重,同時增強國際合作機制,而不是某種意義上的“光榮榜”。
而且非遺名錄并非一勞永逸,它是動態的。去年的波哥大會議上,比利時阿爾斯特狂歡節就成為第一個被除名的非遺項目,因為其“種族主義和反猶太主義元素的重現”。
非遺的理念已經被世界大部分國家所認同,有數百項非遺項目進入名錄,但看一下名錄會發現,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俄羅斯、以色列等國家一項也沒有——因為這些國家都沒有加入非遺公約。大概這些國家太傲嬌,認為自己有能力保護好自己的文化傳統,不需要跟大家一起玩。
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進不進入名單不重要,實踐傳承再創造更重要。就算餃子進不了非遺名錄,也不妨礙全中國人民大年三十晚上那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思念、團圓與美滿!(李雪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