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燒溝61號西漢墓壁畫
河南商報記者鄭超
炎炎夏日,高溫“燒烤天”來襲,喝冰啤、吃燒烤成為解暑消夏的熱門選擇。燒烤并非現代人的“獨創”,早在漢代“燒烤”就已非常流行。
河南出土的洛陽燒溝61號西漢墓壁畫等文物,就生動反映出古人的燒烤智慧。
西漢墓壁畫描繪古人燒烤畫面
我們現在所說的“燒烤”,在古代被稱為“炙”。炙是會意字,上下拆分來看,上半部分是肉,下半部分是火,就是指把肉放在火上烤。
有個成語叫“膾炙人口”,膾是切得很細的肉,炙是烤熟的肉,意思是美味人人都愛吃。由此可見,人們對烤熟的肉的青睞早已有之。
在河南,有一幅壁畫生動刻畫出古人燒烤的場景,這就是洛陽燒溝61號西漢墓壁畫。
據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程永建介紹,1957年,在洛陽老城西北1公里老城城墻與燒溝村之間發現了西漢晚期的墓葬,即洛陽燒溝61號漢墓(現已移至洛陽王城公園內),由于其壁畫面貌基本完整,成為中國早期墓室壁畫的珍貴實例之一。
烤肉風俗如何產生尚未定論
這幅壁畫上,最左邊有一位“肌肉男”,順著他回望的方向,右側有兩人,正手持長叉,在一個四足爐上烤肉。
程永建說,這個長叉的運用,體現出古人的智慧,“漢畫像中燒烤用簽的樣式大多為單股,材質從考古資料來看應該是鐵質的,分叉的長叉,可增強烤肉時的穩定性。”
烤肉的人是誰?對此,有學者認為:烤肉者有胡須,服飾左衽,當屬胡人無疑。該學者認為,烤肉串最遲為西漢初傳入,魏晉以后烤全牲開始在中原流行。
在程永建看來,目前此類漢畫像資料地域分布較廣,燒烤肉串風俗是否從胡地傳入中原地區,還是值得討論的。
燒烤的烹飪方式,在兩漢時期已開始流行
在河南,一些漢墓中也出土過鐵質烤爐,例如上個世紀50年代洛陽燒溝西漢晚期墓、1992年洛陽金谷園東漢中晚期墓等,形狀和洛陽燒溝61號西漢墓壁畫上的類似。“說明燒烤這種烹飪方式在兩漢時期較為盛行。”程永建說。
除此之外,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新安縣鹽東遺址也出土過“燒烤灶”,是一個長約1.5米、寬約30厘米的長條灶坑。
鹽東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聚落遺址,發現房址、窯穴、墓葬30多座,陶窟遺址和石器制作作坊多處,還有炭化了的糧食、網墜、骨針、陶器、動物骨骼。
“總的來看,東漢時期,中原地區經濟比較發達,燒烤不僅進入日常飲食,還成為死后值得紀念的寄托。”程永建說,死者希望進入未知世界后,依然能享受到燒烤美味,體現出燒烤這種烹飪方式在當時的重要性以及受歡迎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