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榴莲芭乐丝瓜秋葵18,亚洲国产精品线播放,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中文在线观看www,久久精品国产欧美日韩亚洲,亚洲国产成人久久

《情深深雨濛濛》20年,年輕人為什么對瓊瑤不買賬了?

編輯:關玲 時間:4/22/2020 9:05:15 AM 瀏覽:3808

  前段時間,《王牌對王牌》節目請到了《情深深雨濛濛》劇組,時隔20年,當年屏幕上愛恨癡纏的男男女女,如今“換了人間”再度重聚,這讓熟悉這部電視劇的人們平添一些愁緒和感動。當年偶像臉上膠原蛋白滿滿已經消失,換上了歷經人事的法令紋,即使不記得那些曾讓我們流淚的劇情細節,但還是多少會感覺到唏噓,這種情感或許就是懷舊。

《王牌對王牌》情深深雨濛濛劇組20年重聚

  如今追憶劇情,其實電視劇的很多橋段已經被視為“狗血”:男主角書桓從深情款款的“夢中情人”轉變為腳踏兩只船的“典型渣男”,女主角依萍也被指責為搶妹妹心上人的“腹黑女”,而幕后的黃金徒手瓊瑤更是被新一代男女視為“古早時代”的愛情販子,矯情有余,時髦不足。

  僅僅20年時間,當面大紅大紫的一系列“瓊瑤劇”登上B站,在彈幕的轟炸下變成了網友吐糟和惡搞的流行素材,而瓊瑤的愛情神話也一步步“黑化”和瓦解,這一切似乎發生得如此猝不及防。

  01《煙雨濛濛》的幾次改編

  《煙雨濛濛》是《情深深雨濛濛》原著小說,是瓊瑤早期小說的一個代表作,以青年男女情感的悲歡離合隱喻了時代和社會。而瓊瑤在寫作這部小說的時候,個人生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她和第一任丈夫感情破裂,一邊承受被對方造謠和污名化的痛苦,一邊發奮寫作。完成了以家庭主婦身份業余寫作向職業作家寫作的轉變。

  此后,瓊瑤一發不可收拾,成為臺灣最當紅的言情女作家,她不僅出版小說,還涉足影視業,可以說是上世紀70年代的大眾流行文化的“教母”。瓊瑤小說改編的電影和電視劇深刻地影響了一個時代的審美和對情感的理解。

瓊瑤

  《情深深雨濛濛》并非這本小說第一次被改編,早在1965年,演員歸亞蕾就曾主演過小說同名電影,還一舉獲得臺灣金馬獎最佳女演員的獎項。1973年香港TVB播出了一部二十集的電視劇《煙雨濛濛》。這是TVB歷史上第一部彩色制作的長劇,也是最早改編的瓊瑤的電視劇作品,男主演是后來大家十分熟悉的鄭少秋。1986年,瓊瑤又將該小說改編成電視劇,由上一代偶像秦漢、劉雪華主演,在兩岸三地都吸引了不少觀眾。

  《情深深雨濛濛》是繼《還珠格格》后的原班人馬打造的當紅電視劇,為了將《煙雨濛濛》中涉及到軍閥、納妾等劇情合理化,瓊瑤親自將原著改編成了民國戲。以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陸家為故事主軸,也是唯一一部涉及抗戰題材的瓊瑤劇。這部借《還珠格格》東風的電視劇在2001年播出時在全亞洲獲得巨大成功,不僅在中國大陸再次成為年度收視冠軍,還成為當年韓國引進收視率最高的中文劇。

  回看不同時代的《煙雨濛濛》,瓊瑤劇一貫的敘事風格足以管窺全豹。《煙雨濛濛》首次出版于1963年。女主角陸依萍的父親是一位軍閥,當年搶掠民女,先后強奪傅文珮(依萍母)和王雪琴(如萍母),隨著部隊敗退臺灣之后,卻又拋棄依萍母女,和王雪琴生活。依萍心生怨恨,決意對陸家進行報復行動,她和如萍爭奪男友書桓并導致如萍自殺。依萍成功的報復,卻讓她感到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最終所有的愛與恨,都在煙雨濛濛中散盡。

  《煙雨濛濛》全書使用第一人稱,這在瓊瑤的所有作品當中是比較少見的,通過作品中依萍的個人視角,讀者可以更為直觀地了解到依萍的性格和心理變化。也就是說,在瓊瑤最初的設定中,讀者是完全代入依萍的角色的。

在日記中寫下“復仇”心事的陸依萍

  有評論家認為,該小說表面上描寫的是陸振華的家庭婚姻糾紛,但卻有更深廣的主題含意。一個家族的興衰和破敗,實際上是一個時代的象征,和歷史拌和在一起描寫,有意喚起人們對現實和歷史的對比,掀動比家庭更大更深的矛盾思緒。

  到了影視劇時代,瓊瑤對這部小說的厚愛十分明顯,每一個版本從選角到劇本都下了十足的功夫。作為一個以家庭矛盾為核心的愛情故事,劇本繼承了家國同構的創作思路,以家庭的悲劇隱喻國族的飄搖。但到了《情深深雨濛濛》,新一代的讀者已經無法與上個世紀的臺灣移民共情,轉而需要一種更具夢幻感的愛情故事,于是有了新版的《情深深雨濛濛》。

  新版加入了很多原版沒有的喜劇和娛樂色彩,讓這部電視劇也幾乎喪失了與歷史的呼應。瓊瑤坦言,自己當年過于年輕,如果再重新寫作不會讓如萍以死亡為結局。于是她將這個故事做了改動,如萍在新版本里投身進了抗日的潮流,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愛情。或許,在她的認知里,新千年的女性也不必再為了愛情而死。

2001版《情深深雨濛濛》電視劇里,杜飛與如萍結婚

  不僅如此,新版加入了幾個新的角色,尤其是蘇有朋飾演的杜飛一角承擔了這部電視劇絕大多數的笑料,而且這個人物經常說出一些驚人之語,其實都是符合現代人的思想和價值觀的。由于增加了人物,故事的焦點也沒有那么集中于女主角的悲情故事之上,觀眾可以代入的視點增加,這部電視劇可以說較之原版更符合年輕人的口味。

  《情深深雨濛濛》更像是一個拍給新世代的民國愛情童話,與當時流行的其他年代劇一起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戲說歷史”的文化窗口,電視劇的結尾,抗日的號角打破了癡男怨女的愛情桎梏,也將兩岸的意識形態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但這種甜得發膩的文化產品也很快在時代的變化中被慢慢淘汰,此后瓊瑤也有幾部小說被翻拍成大陸電視劇,但再也沒有當年的風靡,她也慢慢從流行的中心隱退。

  02 瓊瑤式愛情也曾是先鋒的

  回顧瓊瑤的流行史,瓊瑤小說和瓊瑤劇的火爆絕非空穴來風。瓊瑤以言情小說成名,她的青少年時代經歷了臺灣“白色恐怖”,民眾對個性解放和情感自由有著一種強烈的內在追求。可以這么說,瓊瑤小說和影視劇傳遞的價值觀并不新鮮,她所繼承的就是“五四運動”影響下的文學觀。在她的主流敘事中,年輕人往往代表真善美,而老年人則是反動的象征,新的替代舊的,這是歷史必然的進程。

  瓊瑤生于1938年,經歷過抗日戰爭,此后又在風氣保守的臺灣成長,她對流行文學的了解始于“鴛鴦蝴蝶派”。而后者正是瓊瑤這種中式言情小說的鼻祖。跨越階級的愛情和沖破家族束縛的年輕人是這類小說的一個基本敘事線索。國民黨敗退臺灣之后,社會價值觀歸于保守,在社會上大行儒家價值觀。而事實上,1960年代的世界已然翻天覆地,自由是時代的主題。

  在瓊瑤描繪的世界里,天底下沒有任何事情可以超越愛情,這在她的時代有絕對的進步意義。愛情至上就是尊重人性,呼吁自由,在政治高壓的年代里,青年男女為情感敢于對抗全世界的行為具有一種變相鼓舞人心的力量。

  瓊瑤的故事雖然有一種程式化傾向,禁不起反復閱讀,但是她提供了人們一個關于至純至真情感的想象。這些敘事在今天看來有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感覺,但是在當年,她筆下人物不必為衣食所憂,一心一意地糾葛于情感之中的狀態讓事實上物質匱乏的讀者產生了一種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

  1980年代,瓊瑤熱從港臺傳入中國大陸,她的作品給剛剛經歷改革開放的大陸讀者帶去了新鮮的體驗。過去,人們熟悉的是一種“革命加愛情”的情感模式,而瓊瑤對“純愛”的描繪打動了剛剛遠離政治話語的中國人。再也沒有什么比愛情動人的事情。

陸依萍為情跳河

  不僅如此,盡管有人批評瓊瑤電影是所謂“三廳”電影(指瓊瑤電影多發生在客廳、飯廳和咖啡廳)。但人們愛看這樣的電影或電視劇,一定程度上就是從中可以窺見富裕社會的生活的景象,畢竟彼時大多數中國人還需要苦苦和生活搏斗,瓊瑤劇的年輕人卻可以開展一種時髦的都市生活(古裝劇里的人物也是按照都市的倫理價值觀行事和戀愛的)。加上瓊瑤一向善于發掘明星的魅力,瓊瑤女郎更是一度被視為是時尚的代言人,大街小巷的女孩都以她們為自己打扮的參照物。

  今天人們往往詬病瓊瑤塑造的女主角“三觀不正”,但公正地說,盡管她極力塑造所謂女性的青春和善良,但她筆下的角色依然體現出了獨立自主和自強不息,她們的擇偶標準敢于沖破門當戶對等世俗婚戀觀念,宣揚一種精神的契合,這在她的年代是有進步意義的。

  上世紀末,瓊瑤的古裝劇《還珠格格》在中國大陸的爆紅成為一個文化事件,讓她的作品以影視劇的形式走紅。這部電視劇讓演員趙薇和她飾演“小燕子”形象獲得極大的成功。今天看,“小燕子”其實代表了女性的敢愛敢恨,她雖然沒有接受多少教育,但具有獨立的意識,敢于和男性一爭高低,這是符合時代精神的。

電視劇《還珠格格》

  不僅如此,電視劇中動輒就引用詩詞歌賦的做法雖然顯得“山寨”,也給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渴望。?比如《還珠格格》的主題曲《當》的歌詞就化用了“山無陵天地合”的意象,成功地將中國人對自己文化的探索和現代愛情進行了融合,這個歌也可以被理解為新世紀的“純愛”宣言:當山峰沒有棱角的時候 當河水不再流;當時間停住日夜不分 當天地萬物化為虛有;我還是不能和你分手 不能和你分手;你的溫柔是我今生最大的守候……

  03 瓊瑤的“黑化”與當代“純愛”的瓦解

  回看我們對《情深深雨濛濛》懷舊的情感是非常微妙的,我們被電視劇主創的重聚感動往往是對自己青春的懷念。我們這一代人多多少少是在瓊瑤劇或受其影響的臺灣偶像劇和韓劇里接受對浪漫愛情的啟蒙,那時候的我們以為真愛只能發生一次,真愛可以戰勝一切,相信承諾和柏拉圖愛情的存在。

  瓊瑤的走紅并非在于她有什么洞見或文筆非凡,甚至她的寫作即使放在同時代以言情為主題的作家群體中也未見得是出色的,而在于恰恰是她對主流價值的“反叛”,讓她為實際上被禁錮的男女提供了一個出口。

  是什么讓瓊瑤在大眾這里“粉轉黑”?顯然與今天時代的經濟和倫理的變化有關系。盡管在通俗的文化產品中,婚姻戀愛都是常見的題材,由此衍生出很多亞類型。但縱觀近幾十年來的流行,拋開政治導向的因素,我們不難看出我們的婚戀觀發生了一個極大的逆轉。這種逆轉絕對伴隨著經濟因素和文化心態的轉變。

  進入到2000后,家庭倫理對中國人情感的約束力越來越小,婚戀觀的改變也讓瓊瑤“愛情至上”的價值觀受到了沖擊。曾經引領了至少兩代人愛情觀的瓊瑤在今天主流的愛情敘事里,反而成了主流的攻擊對象。我們曾認為的反對一切桎梏也要在一起的純粹愛情,今天成了不負責任和任性妄為:“毀三觀的瓊瑤劇主角”“渣男加不識好歹的女人”“長大后發現瓊瑤劇反派才是正常人”,《情深深雨濛濛》《一簾幽夢》《新月格格》等劇異口同聲的彈幕吐槽,呈現出當代愛情觀對上一代“浪漫愛”的口誅筆伐。

  《梅花三弄之水云間》中,陳紅飾演的角色被兩個男人所愛,她生下了不知道誰的孩子;《一簾幽夢》中那句經典臺詞“你失去的是一條腿,而紫菱失去的是愛情啊”;《情深深雨濛濛》何書桓的自言自語:“我不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同時喜歡兩個人的男人。”

1995版電視劇《一簾幽夢》

  甚至,瓊瑤個人的生活也被放到道德的評價體系里被人詬病,她被認為是介入他人婚姻的“小三”,她筆下的故事都有一些現實的影子,并認為是不道德和不光彩的。“瓊瑤電視劇的價值觀就是教壞小朋友,讓他們以為,只要是'以愛之名',無論做什么事多是情有可原的。所以他們長大了以后,就覺得愛比天大,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最后都成了愛情的犧牲者。”

  吊詭的是,我們一方面批評瓊瑤所謂追求真愛的背后是僭越的,一方面我們的親密關系的規則漸漸圍繞不穩定性展開,網絡技術支持下的情感和性被稀釋得喪失了本來的意味,甚至對于今天的飲食男女而言,愛情和婚姻與物質享受掛鉤,也可以單純是個游戲。

  如今,我們價值觀越發多元,娛樂生活也極端豐富,社會的痛點不再是戀愛不成,更多的是生存焦慮,比如住房、教育等涉及民生的問題。瓊瑤那種頗有些古典的“膩膩歪歪”必然會被今天的城市青年所唾棄。

  所以很難講批評瓊瑤的價值觀是一個時代的進步,只能說不同時代的主題是不同的。盡管戀愛至上有其不合理性,但當花前月下、海誓山盟成了一種奢侈,我們更多的時間用在工作和網絡之上,卻不能夠在現實生活里建立一段良好的關系。媒體開始販賣這樣一種焦慮:年輕人不戀愛,中年人鬧離婚。

  從這個角度來說,今天的社會給現代人的機會更少,壓力卻更大。女性已經無法也沒有機會再將婚姻和家庭視為自己一生最為重要的事業。表面上看這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將女性從家庭解放出來,在社會的廣闊天地施展自己的能力。現實卻是,大多數女性在接受高等教育,獲得社會地位后,因為生育等問題不得不退回到家庭,或者在社會和家庭的夾縫中生存。瓊瑤筆下不食人間煙火的女性已經無法為今天的讀者提供一個可以投射的樣板。

  另一個現實卻是,我們越發成為原子化的個體,獨立之后卻面臨諸多的社會問題和心理問題。一方面,我們難以建立家庭,我們比從前更渴望進入到一個共同體之中得到庇護;一方面感情如此不可靠,離婚率居高不下,社會新聞不斷渲染的婚戀焦慮。“純愛”觀念的瓦解,卻沒有替代性的愛情觀念被建立。在瓊瑤過時的今天,我們的愛情并沒有因為破除了“愛情神話”而變得更自由更輕松。

來源: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