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通信花園社區內的便民生活服務站指示牌,各項服務一應俱全 河南商報記者 侯建勛/攝
河南商報
見習記者王苗苗記者王杰
【編者按】
你知道身邊有個“15分鐘生活圈”嗎?
這是一個民生工程,將方便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但一個新理念的產生,都會經歷起伏和摸索。
今日起,《河南商報》推出“‘15分鐘生活圈’來了”系列報道,以期為這個課題的探索提供有益的思考。
幼兒園、停車場附近就是公園和地鐵站;在自家小區門前,辦事、審批、看病全能搞定。您想過這樣的日子嗎?日前,鄭州市發布《“三級三類”市民服務中心規劃建設指導意見》,圍繞解決“服務群眾最后1公里”問題,著力打造家門前的“15分鐘生活圈”。
河南商報記者梳理發現,早在2011年,鄭州市就提出要轉變理念,從經營城市轉向運營城市,提出以社區為核心,努力打造“15分鐘生活圈”。
近4年過去了,這一理念在市民間普及得怎樣呢?
【名詞解釋】
“15分鐘生活圈”是啥?
相關人士闡述,即在任何地方居住,只需步行15分鐘就能夠找到為他服務的政府機關,日常事情在社區可以得到服務;15分鐘孩子可以到達學校;15分鐘能夠找到醫生看病;15分鐘能夠到健身休閑的場所;15分鐘能夠找到滿足日常生活基本需要的市場、超市;15分鐘能夠到達城市的快速路,上了快速路15分鐘能夠出城……
2012年,鄭州市開始推行社區網格化管理,作為其中一項工作,“15分鐘生活圈”也開始在各區推行。
這被許多人看作是將“15分鐘生活圈”理念轉變為行動的重要一步。而當年在金水區的不少地方,15分鐘找到滿足日常生活基本需要的市場、超市也成為現實。此后,不斷有小區因推行有力被媒體報道。
【記者走訪】
1.你知道身邊有個“它”嗎?
金水區省農科院家屬院:
不了解,但很歡迎
劉先生退休4年了,如今成了全職“煮”夫。對于小區周邊提供生活服務的場所,劉先生可以說是門兒清,但他卻并不知道“15分鐘生活圈”。
在劉先生家附近,有社區服務中心、學校、醫院,相對于一些新建小區,這里生活較為便利,但也有不夠完善的地方。
“周圍大小超市都有,但里面菜價略高。”每天早上6點,劉先生會騎車到文博東路科源路口東南角,在小販那里購買果蔬等物品。
與劉先生一起的還有幾名居民,他們說,如果“15分鐘生活圈”能實現,小區附近的配套設施更完善,“老百姓肯定歡迎啊!”
二七區鑫苑現代城:
多數受訪居民沒聽說過
跟業主們聊起“15分鐘生活圈”,多數人表示不知道或不太了解,但也有極少部分業主比較了解,5號樓的一名業主就是其中之一。
“小區內部環境不錯,但外部環境太糟,如同每天睡在集貿市場。”該業主說,“15分鐘生活圈”里提到15分鐘能上城市的快速路,但在他們小區壓根兒不可能實現,“小區門口的路兩邊全是小商販,還有隨意停放的私家車,你想咋可能15分鐘走出來呢?”
該業主說,雖然沒體驗過“15分鐘生活圈”帶來的便捷,但“充滿期待,希望它能真正落實”。
小結:河南商報記者走訪了金水區、二七區、鄭東新區、管城區四個主城區的大型小區,發現市民對“15分鐘生活圈”的概念了解程度并不高。管城區不少居民對此的印象,還停留在小區門口的一塊“一刻鐘便民服務圈”的宣傳牌。
多數受訪市民認為,“享受實實在在的便利”才是最直接的,只有看到明顯的實惠才想去了解這個理念。
2.“15分鐘生活圈”效果咋樣?
金水區21世紀社區:
說是實現了,但居民并不都認可
對“15分鐘生活圈”這個概念,位于花園路國基路口附近的21世紀社區的業主張女士表示早已知道,“但一直沒見有啥具體成效啊!”
張女士說,尤其是看病,步行15分鐘很可能連醫院都到不了,“還15分鐘找到醫生,不是開玩笑嗎,除非說的是診所的醫生。”除了看病,張女士和幾名業主認為“15分鐘到達學校也是做夢”。一名業主說,“都想考去好點的學校,那離家就遠了。”不過,幾名業主為小區的娛樂生活設施點了贊,“這方面俺們這兒已經成熟了。”
鄭東新區正弘山小區:
“5分鐘便民卡”得到認可
推廣需要過程
正弘山小區可以說是鄭東新區一個先行試點,他們已經構建了“5分鐘生活圈”“10分鐘生活圈”。最重要的是,老百姓可以依靠一個實在的平臺省錢。
這個平臺就是“便民卡”。但凡使用此卡的業主,到小區內的合約商戶消費均可以享受打折或積分服務。對于更遠范圍的消費,居民則可以辦理“一刻鐘便民卡”。
正弘山社區副主任馬紅霞說,目前“5分鐘便民卡”的普及率很高,下一步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推廣,“讓大家知道,這個卡不僅用來進出門。”
小結:河南商報記者走訪發現,金水區的經八路、花園路街道辦的幾個試點小區已經取得很大進展。不過其他小區則沒有明顯推進。鄭東新區因為在建成之初就打出“15分鐘生活圈”口號,相對于其他各區來說,推行得不錯。
【社區的困惑】
“還在摸著石頭過河”
走訪中,不少社區書記表達了困惑,在推行“15分鐘生活圈”中,社區能做的,并非是創造新的事物,而是如何更好地“整合資源”。
城南路社區賀姓主任說,她一直在思考如何把社區內的資源整合起來,“這需要一個穩定的平臺,比如說我們做了冊子,把所有職能部門還有轄區商戶的電話統計起來,但卻沒有精力定期更新。”
馬紅霞也認為,社區能力有限,她一直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作為東區的試點社區,他們也是在“不斷學習、探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