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紅
離5月31日僅有三天時間,在北京做小本生意的河南人陶克敏整日以淚洗面。
原來,5月31日是今年北京市小學入學信息集中采集結束的日子,而5月初陶克敏提交的6歲女兒入學信息未通過初步審核。像她女兒一樣,在北京朝陽區(qū)城環(huán)城汽配城還有300多名河南籍適齡兒童面臨無學可上的困境,這些孩子們的家長和陶克敏一樣焦慮萬分。
留不下的京城
10年前,陶克敏和丈夫從河南固始縣農(nóng)村老家來到北京,在朝陽區(qū)城環(huán)城汽配城做小本生意。去年下半年,她原本平靜的生活被一則通知打亂了。
北京市規(guī)定,非京籍兒童入學要求“五證”齊全,即適齡兒童少年父母或其他法定監(jiān)護人本人在京務工就業(yè)證明、在京實際住所居住證明、全家戶口簿、在京暫住證、戶籍所在地街道辦事處或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出具的在當?shù)貨]有監(jiān)護條件的證明等。然而實際上,“五證”遠不止5個證件,具體可以分為幾大類,第一是父母身份證明證件,包括父母雙方身份證、父母雙方暫住證、全家戶口本、兒童戶籍所在地無人監(jiān)護證明;第二是父母工作證明證件,包括父母雙方勞動合同、社保權益記錄、在職證明、雙方所在單位營業(yè)執(zhí)照、組織機構代碼;第三是父母婚姻生育證件,包括結婚證、生育證、流動人口婚育證、孩子出生醫(yī)學證明;第四是家庭在京住所證明,包括租房合同、房租完稅證明、房租完稅發(fā)票、居住期間的電費單據(jù)、水費單據(jù)、房東夫妻的身份證、房產(chǎn)證。若沒有房產(chǎn)證,還需要村委會開的證明,加蓋鎮(zhèn)政府公章,并需要有村委會開具的居住證明。
名目繁多的各種證明讓僅有小學文化程度的陶克敏看得頭暈。仔細數(shù)了數(shù)共需要28個證,丈夫忙生意,陶克敏開始踏上“證明長征”。居委會、社保大廳、派出所……她一趟趟地開證明,一遍遍地復印各種材料,大半年來,僅復印材料就花了上千元。“我只上過小學,總是寫錯字,可有的證明一個字都不能修改,我只有重新復印。”
5月初,材料提交上去,然而等待她的是信息審核未通過,原因是監(jiān)護人暫住證地址與居住地詳細地址不一致。她的居住地隸屬于暫住地,只是沒填寫一致。經(jīng)人指點,她去朝陽區(qū)教委咨詢,教委讓她到所在鄉(xiāng)說明一下情況,鄉(xiāng)里卻稱不可能再第二次遞交材料。聽到這句話,陶克敏的眼淚“嘩”地流了下來……
在汽配城另一家公司工作的河南籍的王友勤,因丈夫的社保補繳了兩個月,孩子的材料也未通過審核。“我只怪自己沒有及時去給孩子爸繳上社保費。”說著,王友勤用手捶打著自己,哭紅了眼眶。
回不去的故鄉(xiāng)
去年以來,在朝陽區(qū)一家公司做財務的范鳳靜為孩子上學開證明回了四趟固始老家,在北京這邊備齊了所有材料之后,卻因為搬過家,暫住證地址不符,未通過。無奈,她去了幾家私立學校詢問,收費從五萬元到十幾萬元不等。“我每月工資3000元,愛人在汽配城一個月掙幾千元,兩人每月還要繳納2000多元的社保費。”一家人吃喝花費還有房租,家里根本無法負擔私立學校的費用。
想過回老家嗎?
范鳳靜搖搖頭,公公婆婆幾十年前到新疆謀生,十幾年前又來到北京,老家的田地、房屋早就荒蕪了,回去咋辦?
一提起回老家,陶克敏就止不住地抹眼淚。她也跟女兒說過,實在不行就讓女兒回老家上學。可孩子抱著她哭喊著不回去,要和媽媽在一起。王友勤也說,如果把孩子送回老家,孩子才6歲,老人身體不好沒法照顧孩子,更不用說教育孩子,如果全家都回去,今后的生活來源怎么辦?
其實,在外十幾年,在她們心目中,故鄉(xiāng)如今也幾乎成了異鄉(xiāng),回鄉(xiāng)似乎成為遙不可及的事情。
信陽市駐京團工委副書記陳維紅告訴記者,在北京朝陽區(qū)城環(huán)城汽配城,注冊商戶有1600家,70%來自河南固始。這些商戶在朝陽區(qū)每年納稅160億元,在解決就業(yè)、拉動消費等方面做出了辛勤的努力,而現(xiàn)在他們的家庭有300多名孩子因條件不完備而無法上學。
與往年相比,今年同去年一樣要求“五證”,但條件分外嚴格,例如“暫住證有效期限起始時間距2015年5月1日滿6個月以上(含6個月)”,差一天都不行;還有的社保要在5月1日前連續(xù)繳納6個月,補繳也不行。
主管部門的無奈
據(jù)了解,從2008年以來,北京市對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的一系列政策被視為城市規(guī)模控制、人口管理的主要措施之一。統(tǒng)計顯示,在“幼升小”方面,截至 2014年5月27日,參加信息采集、獲得入學資格的非京籍兒童不到總采集量的38%。“沒學上”的孩子去了哪兒?由于子女入學門檻太高,許多進城務工人員為了子女教育不得不離開北京,還有一部分家庭的孩子不得不獨自回到老家,成為“留守兒童”。
除了河南籍,其他省的非京籍適齡兒童也面臨同樣的問題。5月27日,針對非京籍學生在京入學問題,北京市教委作出官方回應:截至2014年年底,北京市義務教育階段非京籍在校生占全市義務教育在校生總數(shù)的41.74%,初步實現(xiàn)了戶籍與非戶籍學齡人口共享優(yōu)質(zhì)教育的局面。但北京市義務教育面臨著供需失衡、瓶頸制約等諸多問題。
2014年,北京市提出非本市戶籍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證明證件材料審核要求,即通常說的“五證”,目的是在教育資源相對緊張的前提下,依法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并公開、規(guī)范工作程序。
目前,各區(qū)縣一些區(qū)域?qū)W位緊張和班額增大的趨勢客觀存在,需要加強學校的布局規(guī)劃和建設,同時對入學需求進行預測和引導,逐步緩解入學壓力。
陳維紅從朝陽區(qū)教委了解到,今年僅在朝陽區(qū)就有6800多名河南籍適齡兒童。他呼吁,教育部門能否根據(jù)情況分別對待:一方面,對于條件不符合的家庭,能否允許孩子借讀,等孩子年齡稍大再返回老家讀書;另一方面,對于條件大部分符合,僅部分條件不符合的家庭,能否放寬一些,讓孩子有學上。
近段時間以來,省駐京辦為此事多方奔走協(xié)調(diào),有關負責人表示,這種情況不僅是朝陽區(qū),在海淀、豐臺等外來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qū)都存在。今年有包括教育部門在內(nèi)的多個部門同時進行審核,不符合其中一項條件便無法通過。只要五證齊全,符合條件,孩子還是能上學。目前,他們也在多方聯(lián)系協(xié)調(diào),爭取讓符合大部分條件的孩子有學上。